李勇杰:从无到有,为中国功能神经外科探路20年(图)-学者 · 名家-中工网

人物

学者 · 名家

李勇杰:从无到有,为中国功能神经外科探路20年(图)

2018-08-20 08:04:18

  “细胞刀第一人”李勇杰20年从无到有,一手创建了中国的功能神经外科。

李勇杰教授为患者做立体定向手术。

  湖北罗田人郑心意的命运,在“而立”之年被彻底改变了。他扭曲如麻花一样的身体终于不再痉挛、抖动,不受控制的唇舌也终于稳稳地吐出了一声“谢谢”。

  他的主治医生、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李勇杰,中国第一台“细胞刀”手术的实施者,在过去20年里拯救了成千上万像郑心意这样的功能神经疾病患者。

  今年8月19日是首个“中国医师节”。李勇杰所在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暨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已连续十年成为全球脑起搏器植入量第一的机构。

  回顾自己的从医生涯,这位在全球业界声名赫赫的医生吐露了“秘诀”:做一个好的脑外科医生,“短期看智力,中期看能力,长期看担当”。

2018年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全家福

  “细胞刀第一人”

  1994年,刚刚来到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攻读博士后的李勇杰第一次接触到当时最前沿的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手术。这是一种通过毁损脑内“震颤细胞”、从而停止病人肌体震颤的技术,被形象地称为“细胞刀”。

  早已在国内行医数年的李勇杰很清楚,中国患有像帕金森病这样的神经系统功能性疾病的患者达数千万,急需高水平的脑外科手术介入治疗。“中国有那么多病人,我要回国,把学到的技术带回去!”

  在罗马琳达大学医学中心工作了两年、掌握了“细胞刀”的全部技术后,李勇杰义无返顾地放弃美国绿卡,在宣武医院设立了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这是中国第一家功能神经外科领域的临床治疗和科研机构。

  1998年7月12日,中国第一台“细胞刀”手术在宣武医院进行,李勇杰担任主刀大夫。因为团队里其他人都不知道这台“高精尖”的手术该怎么做,他需要亲自把控每一道环节:打头架、做核磁扫描、计算靶点位置、钻孔、将极细的穿刺针穿入抵达靶点位置、沿针道插入一根微电极……

  1998年7月12日,李勇杰在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完成第一例立体定向“细胞刀”手术。

  手术成功了,帕金森患者的手在术中就渐渐停止了颤抖。慕名而来的病人越来越多,到了那年年底,李勇杰团队每月要做几十台“细胞刀”手术,一套科学的手术标准流程随之建立,手术时间也缩短到平均2个小时。

  “如果说我有什么贡献,那就是让立体定向技术在中国发展得更为精细,更有安全保障。”被誉为“细胞刀第一人”的李勇杰谦虚地说。

  播下“一粒种子”

  面对庞大的医疗需求和彼时一片空白的中国功能神经外科领域,这位外表儒雅、讲起话来慢条斯理的医生显示出人如其名的“勇”字,一肩挑起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两副重担。

  除了“细胞刀”,过去20年来,他还将脑深部电刺激、内镜手术等前沿技术一一引入国内。2010年,李勇杰治愈郑心意“扭转痉挛型脑瘫”的那台手术,使用的就是脑深部电刺激技术,也就是在人脑的深处放入电极,通过对病变细胞加以电刺激,控制和调节它们发病的症状。

1 2 共2页

来源:新华社
编辑:梁雨桐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以匠心守初心 铸就匠人精神

  • 热点人物

    这是老马同志,今年200岁

  • 热点人物

    一生一“事” 匠人匠心

  • 热点人物

    劳动者之歌:奋斗·2018劳动者风采录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亚运之光——中国44年亚运轨迹

      19日,武术长拳选手孙培原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夺得第十八届雅加达亚运会首金。此时,距离苏之渤夺得中国亚运历史首金,已经过去了44年。44年光阴荏苒,首金依然令人激情迸发,但中国体育的格局已从竞技场拓展到更大领域。44年圣火绵延,见证着中国体育观的深刻变化和体育价值的多元发掘。“体育强国梦”已经生根发芽,必将得偿所愿。

  • 王义夫25枚奖牌居榜首

      随着本届亚运会首金产生于武术项目,中国体育代表团也如愿取得了首枚金牌。射击项目并没有像近几届奥运会上承担首金。不过,射击作为中国的优势项目,在亚运会上为中国体育代表团贡献了很多奖牌。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黑龙江大学生用“铁甲”机器人实现创业“雄心”

      2017年,李蕴洲与魏晋参加了国际机器人格斗大赛,两人带领12名队员耗时2个月、耗资17万元制作了一台格斗机器人“深海巨鲨”去挑战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机器人。比赛中,他们的格斗机器人表现出色,引起了不少企业的关注,公司也获得了400万元的意向投资。

  • 薛记平:靠养牛脱贫摘帽

      “大牛下小牛,小牛养大再下小牛,为了扩大规模,头三年大牛小牛都不敢卖。”薛记平说。靠着白天黑夜忙碌,养殖规模不断扩大,2016年发展到了25头,薛记平主动向村委会提出脱贫摘帽。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