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不想拍肤浅的电影(图)-学者 · 名家-中工网

人物

学者 · 名家

青睐·艺术愿线邀读者观看《寻找罗麦》 作家从维熙、陈建功、宁肯、徐晓、杨浪等作为嘉宾到场

王超:不想拍肤浅的电影(图)

张嘉
2018-04-26 11:26:03

  放映结束后,作家从维熙(右一)、陈建功(左一)与王超合影

  作家宁肯在剧场与王超交流

  片中藏区美景吸引观众

◎本版文/本报记者 张嘉

  温饱之后,“青睐”带您追求更高的人文品质。

  从立项、拍片到审查通过,历经五年,第六代导演王超推出了新作《寻找罗麦》,影片于4月13日公映。在“青睐·艺术愿线”中,艺术片从来都不乏知音。4月17日,最新一期“艺术愿线”活动组织读者一起观看了这部气质独特的《寻找罗麦》,虽然是非周末的晚上,但是75张电影票仍被一抢而空。王超导演也专程来到影院在映后与观众坦承交流。

  值得一提的是,著名作家、学者从维熙、陈建功、宁肯、徐晓、杨浪、陆晓娅、赵蘅、王端阳、郭小林、岳建一、李建军等,也受邀参加了本次观影活动。

  同其他第六代导演一样,王超也是国际电影节常客。2001年,他执导的个人第一部电影《安阳婴儿》,入围第54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2005年的电影《江城夏日》获得第59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最佳影片大奖,2014年的《幻想曲》入围第6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一种注目”单元展映。

  《寻找罗麦》根据王超出版于1998年的小说《去了西藏》改编,是一部中法合拍影片,讲述赵捷(韩庚饰)为了追寻好友罗麦(杰瑞米·埃尔卡伊姆饰)的记忆,沿着罗麦的脚步,独自一人完成了从西藏到巴黎这段象征涅槃与救赎的莲花之旅。

  王超曾说:“其实我们所有的努力,包括电影,都让人意识到生命需要爱,要把爱和忏悔本身变成一种生活的习性。”

  虽然正如导演所说的,影片使用了很多文学性的隐喻和互文,但是这不影响我们来理解这部电影和导演的意图,这部电影让我们去理解爱——可能的爱、不可能的爱。《寻找罗麦》整部戏靠心绪来推动,串接起两个人在现实中的故事,这让影片看上去很纯净,也显示出导演王超在艺术性表达上的用心。

  在看了《寻找罗麦》后,你会发现,爱本身没有错,在心灵的走向上,你寻找一个人,与寻找一座寂静的山谷、寻找一座神圣之山没有不同,因为这一切都是要让你认清自己,认清世界。

  曾迷茫于做文学还是做电影

  有如此多的文学前辈前来观影,让王超开心之余有些忐忑,“我二三十年前就读过这些文学前辈的作品,我自己的电影之路也是从文学开始,《寻找罗麦》感觉是给诸位前辈交的一份考卷。”

  在这些人士中,王超尤为欣喜的是遇到了评论家、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李建军老师,两人的渊源始于王超出版的第一部小说《安阳婴儿》。《安阳婴儿》最初由《小说界》发表,后来被选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度小说年选》里,这对当时正彷徨于前路的王超来说显然别具意义:“我很激动,那时还没拍电影,不知道自己做文学还是电影。李建军老师让我去《人民文学》编辑部找他,就在当时的那个小楼里,听他和我谈雨果,我当时还没读过《悲惨世界》。”

  1998年,王超的《去了西藏》又由《小说界》《小说月报》出版。那时的他刚从陈凯歌工作室出来,还没想好是否要独立做电影,又是处于迷茫时期:“我走在北太平庄路上,接到电话说你的小说被《小说月报》选登了,我当时开心得就知道说‘好好好’,心想我就算拍不了电影,还能写小说,当时真这么想。后来还好,把《安阳婴儿》拍了。”

  将小说改编为电影很难

  《寻找罗麦》是王超导演的第八部电影,但他说这是自己真正想拍的第一部电影,本来故事也是为拍电影写的,但是故事写着写着就像小说,而且写得很小说化,有很多层次的部分,“小说更多关心的是两个男人和少年死亡事件的关系,是对生命的道德悖论、迷思。”

  王超说写到后面发现没法将这部小说拍成电影,只能暂时搁置,每两三年就想怎么改编,“不好改,一直到2015年终于改完,从文学到电影转换非常难,越是好的小说越难改编,小说里对生命沉思的部分怎么在影像中形成,并慢慢在感性的部分中,将情感的部分凸显出来,很难。”

  让王超非常想拍《寻找罗麦》的另一个原因是,他在这部电影里注入了自己的“实验”,“我喜欢音乐,以前还都是用随身听听音乐,我就想,如果在西藏旅游,想起了歌剧的声音,想起《蝴蝶夫人》,那将是怎样一种情况?这种形式上的趣味一定很有趣,我想将其呈现出来。而目前来看,现在的电影效果比我之前想象中的要好。”

  在西藏拍了一个月咳嗽了20天

  西藏的绝美景色让很多人心向往之,可事实上,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到。王超就笑说,他在拍完《寻找罗麦》时还曾建议周围的朋友别去西藏旅游,因为“对于一个有高反的人来说,你完全无福消受”。

  在写小说《去了西藏》前,王超说自己并没有去过西藏,完全是心中构建的西藏,一直到影片开拍,剧组去的地方在甘孜理塘,海拔4500米。“我们剧组呆的地方海拔基本在4500米至5500米,我有高血压,而且2014年我也50岁了,在西藏拍了一个月,每天都是喘着气拍的。”

  最令王超痛苦的是,他在那里拍了一个月,咳嗽了20天。“每天都担心自己第二天要出事,别人说如果下到海拔3000米以下的地方,症状就是消失,剧组有几个人下去。但是作为导演,我不能下去,所以,我很欣慰自己在这个年纪拍了《寻找罗麦》,这对我的身体来说是个考验,真的是豁出去拍的。当然剧组所有人都很辛苦,像摄影师还要背着很重的机器,演员还要有跳舞的情节,非常不容易。”

  曾经在陈凯歌工作室工作的王超说,当年拍摄《荆轲刺秦王》他体会到如何在艰苦的环境里打拼,之后他就不再觉得拍电影是件很辛苦的事,直到这部《寻找罗麦》,才又遇到考验。

  在法国做电影人很幸福

  王超的小说《去了西藏》,主人公是两名中国人,但是电影《寻找罗麦》,变成了一名中国人和一名法国人。对此,王超解释说,他并不认为刻意,因为在现代化的大都市,一个中国人有个老外朋友已经很司空见惯。

  当然,改为一名中国人和一名法国人的故事,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电影《寻找罗麦》是由中法合拍,这是王超和法国合作的第四部电影。王超透露自己之前拍的每部艺术电影的第一笔投资都是来自法国电影基金,之后才有资金加入。“这次《寻找罗麦》和法国的合作更深入。以前申请到的基金是他们支持第三世界国家拍电影,也就是十多万欧元。这次申请的基金是法国影人自己的基金,是和法国影人一起竞争,想获得这笔基金并不容易,我是2012年申请下来的,有40万欧元。”

  王超以前的电影,和法国的合作通常是去法国制作电影后期,但是这次《寻找罗麦》则是和法国电影人一起,演员有法国人,还有很多工作人员,并在法国普罗旺斯取景拍摄。王超介绍说,这次在法国拍摄了15天,而这15天的经历,让他感觉在法国做电影工作者很幸福。“法国电影有工会,规矩很多,比如一天只能拍10个小时,超过了就要拿加班费,不像中国拍摄时间很随意。但是,法国人的效率非常高,非常敬业,素质很高,不像在中国拍戏需要盯着,而且在法国拍戏伙食也好,都知道我们在中国拍戏是吃盒饭,但是法国都是去餐馆吃,还要吃三道菜。而且特别有趣的是,在剧组所在地不知道谁搭起了小帐篷,里面就是个小酒吧,连奶酪都有。所以,在法国当电影工作者是很享受的事情。”

  韩庚是个聪明用功的演员

  《寻找罗麦》为何会找韩庚主演曾经是一个话题,因为艺术片对演员的演技要求严格,在表演的精细度上如果稍有不慎就会让人觉得人戏分离,演员HOLD不住,影片的水准就会大为降低。所以就国内艺术片而言,找明星担纲主演的并不多,而且韩庚还是音乐明星跨界为演员,在观众心中,与“演技”还有距离。

  不过事实证明,王超这次选用韩庚还是非常有眼光的,韩庚将男主人公赵捷的那份忧郁与纠结表现得很准确。在这部内心戏很多的电影里,韩庚表现的是一种很平衡的状态,不夸张很内敛,悲伤的时候不刻意,几滴眼泪流落脸颊,可见为这个角色花了不少心思。

  对于韩庚,王超也十分认可,他坦承拍摄《寻找罗麦》时的韩庚还没拍过多少电影,很青涩。王超之前也没看过韩庚的作品,只是看了韩庚的照片和视频,王超就认定韩庚是出演赵捷的最佳人选了。“他的眼神里有脆弱、干净、忧郁,而且由于是少数民族,以及在韩国受过艰苦训练,又有一种边缘的感觉。而且片中的赵捷是个编舞,韩庚本人舞蹈功底很好,所以他非常敏感,就算是不跳舞,他的身体仍保持敏感,这种敏感是有节奏的。”

  韩庚在片中的法语说得很地道,王超介绍说专门给他请了法语老师。“他非常聪明,一下子就能学会,很用功,有法国朋友看过电影,说他的法语说得很好。”有观众质疑过韩庚的台词功力,对此王超不以为然:“尽管他的台词不像专业演员,但我觉得很好,他在片中就是个正常的人,不用那么台词腔。电影里有很多心理独白台词,我觉得如果让一个专业的戏剧演员来念,可能倒是失败的。”

  并没有删减太多

  由于王超在电影中使用了很多隐喻和互文,使得很多观众并不能完全理解电影,于是很多观众将其归咎于“审查”,认为被删减太多。而王超则明确表示,审查的结果并没有使电影剪掉太多,并未干扰电影整体,剪掉的地方无伤大雅。而很多观众说看不懂,只能说是遗憾于大家这种电影看得不多,而看《寻找罗麦》这种电影,也是需要电影的文化修养,比如说看细节。

  有观众觉得《寻找罗麦》故事简单,一场偶然的失望就导致法国男人去西藏,并且死去,这个故事有些简单苍白,不能与导演在片中用了大量西藏元素、藏戏、歌剧等非常宏大的背景所匹配。

  对于这种看法,王超直言是因为观众没有看懂细节,如果懂了,就不会觉得故事简单苍白:“让法国人失态并去了西藏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那场车祸和之后造成的少年的死亡,也是之前他在车里听到的赵捷女友打给他的电话。这是赵捷女友催他结婚的电话,法国男人心乱了,之前的开心完全消失了,所以那个发广告传单的男孩敲他窗户,他就是不开车窗,且伸手拦住了赵捷要去开窗户。我从第二个电影开始就不做分镜头了,可是在我第八部的《寻找罗麦》里,我却要求这场戏有分镜头,少年敲车、不理、挡住赵捷,一系列动作一定要拍得清清楚楚。”

  在王超看来,这正是电影要高于文学的地方,电影需要通过细节传达,而不是通过话语。

  而法国男人在喝醉后对赵捷喊,他杀死的不只是一个孩子,其意思是指除了这个发广告的少年,还有他之前让女友去打掉的胎儿。所以,所有压力聚集在他身上,让他绝望;所以,寻死对他而言,并不突兀。

  显然这个故事如果只是按照传统方法按部就班讲述,观众可能更好理解,但是王超坦率说:“我不愿意平铺直叙地讲述这个故事,如果那样,那就是部肤浅的电影了。”

  《寻找罗麦》不是大家习惯的爆米花电影,而是探究了人性与心理,讲述的爱的不可得和爱的可能,所以观众们针对这部影片也引发了颇多思索。宁肯夸赞影片像一首现代诗歌,探讨的话题更值得致敬,但是他对影片也有不满足的地方。陆小娅也说这是一部很电影的电影,导演用了丰富的电影手段来表现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可以说让电影更有感染力,也更有观赏性。而另一方面,她又觉得电影似乎有一点点用力过猛了。

  而不管怎样,《寻找罗麦》至少是一部将电影视为艺术,而非商品的电影,王超对影片花费的心思,设计的细节,技巧的打磨,虽然有瑕疵,但仍是手工制作,而非工业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作品。这份探索与付出值得尊敬,也为中国电影新添了一种“可能”。

  本版供图/秀妍

来源:北京青年报
编辑:尹文卓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钟扬:一粒种子的初心与梦想

  • 热点人物

    一生一“事” 匠人匠心

  • 热点人物

    情感与责任铸就工匠精神

  • 热点人物

    讲述匠人故事 传承匠心力量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林丹首轮出局(图)

      当日,在湖北武汉进行的2018年亚洲羽毛球锦标赛男单首轮比赛中,林丹以1∶2负于中国台北队选手王子维,无缘第二轮;中国队选手乔斌以0∶2负于马来西亚队选手李宗伟,也无缘第二轮;中国队选手谌龙、石宇奇晋级第二轮。

  • 徐峥:是大家成就了我

    暌违大银幕3年,徐峥于2018年以主演或监制的方式一下子交出了三部作品:《幕后玩家》《我不是药神》《超时空同居》,与此同时,又一批青年导演因着他的缘故开始率先突出重围,为观众知晓。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陈安宁:“汽车+AI”将成为车企进化的关键变量

      在陈安宁眼中,经过60多年的发展,在过去短短几年内,以GPU为代表的智能硬件的突破,让人工智能从过去简单的算法进入了大数据深度学习为核心的AI世界。

  • 王金丽:甘为脱贫致富“牛”(图)

      王金丽是李店乡第一个养奶牛的人。2004年秋天,在新疆打工摘棉花的王金丽,偶然看到周围住户排队打鲜奶,这个场景深深触动了她。“当时我们通渭县很少有人喝过鲜牛奶。”这让王金丽看到了巨大商机。回乡后,她从亲戚朋友处筹到1万元现金,买了一头奶牛,从此走上了养殖路。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