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树建:真正的舞台是百姓的心坎-学者 · 名家-中工网

人物

学者 · 名家

李树建:真正的舞台是百姓的心坎

2018-01-16 09:31:36

  “走遍千山万水找市场,吃尽千辛万苦树形象,历经千锤百炼出精品,想尽千方百计奔小康。”李树建说,自任河南豫剧院院长起,就怀揣几个梦想:筹建河南豫剧院院部;3至5年内创排出几部打得响的戏,进行全国巡演、世界巡演……这些梦想如今也正在一一实现,“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能把戏唱到百姓心坎上。”

  ◆李树建简介

  河南省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河南省文联副主席、剧协主席,国家一级演员。豫剧“李派老生”创始人。主演代表作有豫剧《清风亭》《程婴救孤》《大登殿》等,曾在第十届、第二十五届两次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上海“白玉兰”奖,“香玉杯”艺术奖,首届中国豫剧节金奖,第十届文华大奖表演奖等。

  李树建一开口说话,就能和他的职业匹配上。一口纯正的河南口音,没有一点儿久在城市后的变调,说话的时候还有一种若隐若现的韵律。

  这两样特质,就像是画家惯用的笔和颜料,木匠用了一辈子的锯和锤子,是李树建的工作标配。他是个豫剧表演艺术家。

  “砸锅卖铁!”

  2004年9月,在杭州举行的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上,李树建带着河南省豫剧二团排演的《程婴救孤》拿到入场券,参与角逐文华大奖。

  那一次演出很成功,谢幕时,所有的评委起立鼓掌。但拿不拿得到奖,李树建心里没有底。他跟剧目导演张平说,“不管拿不拿得到,颁奖礼都是你去参加。”他说他心里都是怕,怕毫无收获,又怕得了奖会难以自持。

  2004年9月29日中午,正在餐厅吃饭的李树建突然得到消息———《程婴救孤》获得了文华大奖第一名以及“观众最喜爱的剧目”第一名,实现了河南戏剧历史性的突破。

  那一刻,李树建独自走到走廊尽头,靠着墙角,泪水不断喷涌。二团的演职人员找到他后,大家紧紧相拥,抱头痛哭,“李团长,你太不容易了!”

  李树建确实是“太不容易了”。这出戏,就是一部打拼史。

  2000年8月,李树建从河南省豫剧一团调入二团,担任党支部书记、副团长。当时的二团,在几个河南省直院团中条件最差,在演出中被讥为“业余剧团水平”。

  团里的舞台上,挂着破旧的几条天幕,灯光没有几盏,坐在10排后的观众看不清演员的脸;演员甚至都不够,勉强凑够4个宫女,穿的绣鞋露着脚趾头;扮戏的文官武将更不像样子,穿的蟒袍像刚出土的文物。李树建现在回想起来,“还是一阵心寒!”

  “二团要崛起,必须排出高质量的剧目!”为了二团的未来,李树建四处求人,找朋友拉赞助,整理复排了5个传统剧目。此举也得到全团的赞成和支持,团里的离退休老干部听说后,集体发出倡议,还捐献了4000元钱支持剧团。深受感动的李树建暗下决心:一定要作出成绩!

  设备不全,为了排戏,李树建就从三团借来了舞台。但那也是个年久失修的舞台,只比二团的“好一点点”,正装灯的时候,舞台开始咯吱咯吱要塌。李树建赶紧停下演出,带着大家去抢修舞台。这时候,他也接到了家里姐姐的电话,“老家房子漏雨,80多岁的母亲卧病在床,能不能回去照顾一下老母亲?”

  那时候正是复排的关键时期,看着周围忙碌的演职人员,李树建还是没有回去。他说,这辈子都忘不了那一天:

  老母亲就在床上托着塑料布过了一夜,舞台最后也是塌了,送走大家之后,李树建一个人躲在墙角,哭得稀里哗啦……

  后来,李树建争取到机会,带团到北京演出,向北京观众展示了五台豫剧传统戏的魅力和二团的实力,并开始思考排演一台新剧目———由《赵氏孤儿》改编创作的《程婴救孤》。但是排新戏谈何容易,服装道具都要新添置,导演张平粗略地估算一下,最少要30多万元。而当时,二团的账面上只剩下800块钱。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因为二团刚从北京演出归来不久,能借的、能赞助的朋友基本上都用了。但李树建的想法是,“就是砸锅卖铁、当了裤子,也要筹到排戏的钱。”

  几经努力,二团终于取得了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入场券。在沉重的经济压力和工作压力下,李树建还要坚持演好程婴这个角色,2004年8月中旬,李树建还是病倒住进了医院。躺在病床上,挂上吊针,他还在不断打朋友的电话,借钱!

  去杭州之前,经费还没有到位,为了几万块钱路费,李树建带着几个演员,去山西煤老板家,为逝去的老人“哭丧”,拿到了五万元钱。老干部陈淑仁把住院的救命钱也赞助给剧团做路费,李树建感动得跪在地上,给他磕了个头,随后背着半箱子药,就去了杭州参赛……

  “咱老百姓的演员!”

  2004年拿到文华大奖之后,李树建和二团的好日子也终于缓缓赶来。

  为表彰李树建对豫剧的发展和树立河南新形象作出的突出贡献,省政府召开表彰大会,李树建被评为“河南省先进工作者”,重奖省豫剧二团100万元。2005年1月,《程婴救孤》还被列入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的参选行列。

  当年10月,就在精品剧目演出前3天,李树建再次因心脏病住进医院。主治医生忠告:“这个时候再上台,就是透支生命!”但李树建毅然决定,再拼一把。在演出现场,6个大夫准备好担架严阵以待,以备不测。演出结束后,全场观众掌声雷动,10个评委给予高度褒奖,称赞李树建的唱功“关键时刻气势足,哭腔一泻千里。”

  2005年11月15日,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新闻发布会如期举行。当听到《程婴救孤》获得十大精品剧目第一名时,李树建在办公室激情难抑地站了起来,旋即一阵头晕跌坐在椅子上。

  后来,李树建有一次去郑州大学为电台做节目,10个出租车司机集中在郑州大学东门,打电话给他:“您就是程婴精神的化身,我们的哥集体给您鞠躬了!”

  在李树建心里,这是至高无上的褒奖。“豫剧的灵魂在于泥土气,用最接近群众的语言体系,传递真善美,传递最传统的美德与信念。”让百姓感受到共鸣,有享受有收获,是李树建最想达成的目标。

  有人评价,李树建的演唱别具一格。他的唱,吐字清晰,行腔圆润,大开大合,高音低音把控得当。既苍劲悲壮、浑厚质朴,又委婉细腻、声韵醇厚。李树建将豫西调善于表现哭腔、表演悲剧风格剧目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而表演悲剧,是技术活,是感情活,更是体力活。只要上了舞台,李树建从不会惜力。不管是音画俱佳的大舞台,还是简陋窄小的农村石台。

  有一次,在河南省灵宝市朱阳镇,李树建到农村舞台演《程婴救孤》,舞台前排,是一群留守在农村的孩子。近距离看到李树建表演时候的涕泪纵横,发出惊叹,“竟然是真的呀!”

  “我们哪能糊弄老百姓。”李树建身体不好,夏天在河南农村演出间隙,时常要回到车上休息一会儿,有一次返回车上的时候,被几个老大爷老大娘看到了湿透了的戏服,他们大声感慨,“树建才是咱老百姓的演员,下这么大劲!”

  在李树建的作品中,《程婴救孤》《清风亭》《苏武牧羊》被称为“忠孝节”三部曲。这三部作品,也把好家风好家训演绎得很是充分。有一次在河南灵宝市演完《清风亭》后,坐大巴车回三门峡途中,李树建被司机认了出来,“李老师,我以前就是不孝子,看完《清风亭》之后痛彻心扉。自那以后,终于知道了该怎么对待我的父母。”

  “豫剧属于老百姓。”为让普通百姓、低收入者都能买得起票、看得起戏,近年来,李树建还参与策划推出超低票价,省级院团低至30元,地市院团低至20元。他也常常在预定剧目演出结束后为观众加唱,让观众感到票买得物有所值、物超所值。他还经常给环卫工人、农民工等基层观众赠送戏票,请他们免费观看,提高、充实他们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为了吃饱学唱戏

  不仅是因为豫西调适合表演悲剧,李树建对悲剧本身,也有一种情结。“我喜欢演悲剧,这和我的家庭有关。”

  李树建出生在河南汝州的穷山沟里,出生时三年自然灾害刚结束,农村还是吃不饱饭,“我是差点被饿死。”有一次,父母从地里干活回来,发现李树建已经没气了,“父亲就把我放在了割草的篮子里面,搁在坡上了。后来我奶奶来说,你再去看看,说不定还有气。”于是李树建又被抱了回来,喂了些吃的,救回了一条命。

  “所以当初为什么唱戏,主要在家吃不饱穿不暖。”李树建说起自己当初学戏的原因,十分坦然,“有一天,有个县剧团到我们村子里演出,我一看他们日子好得很,吃白面馍、粉条菜,看见以后,我才下决心要学戏,考剧团。”

  可是考剧团,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家里没钱,李树建扒着煤车去各个地方考剧团,还曾在晚上沿着火车道一走七八个小时,母亲还把家里仅剩的6块钱塞给这个执着的儿子……但是,命运起初并没有垂青这个小伙子,他一连考了17个剧团都没有考上,“都说我有嗓子没有功夫。”

  直到1978年,到了想招几个已过变声期的小伙子的洛阳戏曲学校,李树建才终于“意外”考上了。198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李树建又获得了到中国戏曲学院学习的机会。不过在北京,除了艺术精进,生活也远远称不上有改观:

  住在建国门外一个旅馆,帮人干活儿打扫卫生抵掉住宿费。但因为白天听课,晚上还要回到住地写心得,被顾客嫌弃,也被厨师班嫌弃,李树建无奈,只能搬去旅馆的工具储藏室。遍地的杂货拨开,李树建搭了一张简易床。每天买来咸菜疙瘩,切切就着馒头充饥,就是李树建的吃住日常。住了半年后,一个三四岁的小姑娘看到李树建,天真地问道,“叔叔,你是要饭的吗?”

1 2 共2页

来源:人民政协报
编辑:牛文娴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十九大代表风采录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老职工、老党员向党说句心里话

  • 热点人物

    “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23年,用心血铸...

  • 热点人物

    情感与责任铸就工匠精神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颜玉宏:“倒立男孩”圆梦奥运

      颜玉宏,家住四川偏远山区,未满1岁时,一次高烧不退,未能及时治疗,导致病情加重患上了小儿麻痹症,下半身瘫痪。2009年,已到上学年龄的颜玉宏,既感到读书的欣喜,更体会到了上学路途的漫长。那是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倒立着用手走、爬着走、拄着拐杖走,颜玉宏每天要咬牙坚持3个多小时,才能“走”完那段本不太远的路程。

  • 何君君获49公斤级金腰带

      15日,2017中国拳王赛在福建厦门工人体育馆上演收官之战。在49公斤级的比赛中,经过8回合的较量,代表贵州迪创曼巴拳击俱乐部的何君君击败卫冕拳王、广东拳手吕斌,获得该级别拳王金腰带。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肖宏强:返乡创业富乡邻

      在河南省正阳县大林镇淮河之畔,有一家军耕合作社光伏生态农场。农场的创办者,有着不同寻常的扶贫路和创业梦。

  • 清华神童学霸徐华欧的创业方向是麻将

      15岁被保送清华大学,毕业后去西部支教,靠打麻将成为世界冠军,辞掉了名企高管工作,选择在并不热门的“智力运动”领域开始创业。这些不走寻常路的标签,都来自于爱“搞事情”的水木智娱创始人兼CEO徐华欧。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