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钰:“这里有我80岁以后的梦想”-学者 · 名家-中工网

人物

学者 · 名家

李昌钰:“这里有我80岁以后的梦想”

2017-11-13 10:28:23

“华人神探”李昌钰在家乡如皋圆梦办大学
“这里有我80岁以后的梦想”

 2016年1月,李昌钰在家乡如皋东大街流连。

 1985年李昌钰离乡后第一次回如皋。

  在家乡江苏如皋,一上午,“华人神探”李昌钰哭了两次。

  李昌钰刚刚经历了人生中的艰难时刻。4个月前,与他相濡以沫56年的妻子宋妙娟去世。在11月1日第二届国际司法鉴识和教育研讨会的开幕致辞中,他眼圈泛红,声音哽咽:“我太太为这次大会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我想她的在天之灵看到今天高朋满座,一定会感到欣慰。”

  几个小时后,在李昌钰八十大寿寿宴上,当祝寿短片中,如皋师范附属小学的小学生、长巷的老邻居们与李昌钰刑侦科学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齐声祝贺“生日快乐”时,台下的李昌钰紧抿双唇、强忍眼泪,但在上台致辞时,泪水仍夺眶而出。

  “刚才看到那些小孩子在运动场上……妈妈讲得对,我即使把所有积蓄用光,也值得。”李昌钰一边擦眼泪一边回忆,母亲过百岁生日时,他曾问她要什么礼物,母亲说什么都不要,只想让儿子回家乡给孩子们建所学校。

  为了完成母亲的心愿,李昌钰和如皋市政府取得联系,对方说学校已经有了,想建国际运动场。“我妈妈听了很高兴,说孩子们要念书也要运动,赶快回去建一个最好的运动场。我跟妈妈说,我所有的积蓄,统统要用光了。”说起这件往事,李昌钰破涕为笑。

  母亲、妻子,李昌钰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都与家乡如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她们都热爱家乡,这份对家乡的热爱已经影响到我们很多朋友。”老人吸了吸鼻子,在寿宴上许下心愿,“希望在我有生之年,再多替祖国和家乡做一点事。”

  从5岁离开老家如皋,到上海、台湾,再到半个地球外的美国,以“让不可能变成可能”为座右铭的李昌钰,总是精力充沛地向前猛冲,在闯过一个又一个关卡时,却又始终与出发地保持一种连接。这一次,他说:“这里有我80岁以后的梦想。”

  快速落地的分校

  如皋老城,迎春桥东堍,沿着斑驳的青石板朝南走十来步,有一座小门脸的青砖黛瓦小院子,整洁、清净。小院前院是“李昌钰刑侦技术博物馆”,后院是“李渔博物馆”,保留着如皋的旧时样貌。

  博物馆旁一家烧饼店门口,排起长队。老炉里袅袅升起的烟火气,一扫深秋寒意。队伍中,有慕名而来的游客问:“听说李昌钰很喜欢吃这种烧饼?”“是啊,是啊。”几位如皋当地人抢着回答。队伍中,还有人在低声打听:“听说了吗?如皋要建大学了。”如皋是个拥有近150万人口的县级市,有质量不错的小学、中学,却从来没有一所大学。

  “上个学期,李昌钰博士和我们讨论过,刚刚签了共同办学备忘录。”南通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王卫东口中所说的备忘录,由上海政法学院、南通大学与美国纽黑文大学共同签订。

  按照协议,未来三方将共同合作,搭建刑侦鉴识科学专业类教育平台,为专业刑侦鉴识人才的培养提供重要支撑,为刑侦鉴识领域的科研发展和成果孵化提供优质土壤,有力推动国内外刑侦鉴识科学的深入发展。

  “如皋缺乏刑侦专业方面的基础,这次真能办成吗?”即使在11月1日的签约仪式现场,嘀咕声仍依稀可辨。

  “当然,要办一个大学很不容易;但要办一个分校,就应该有可能。”西装笔挺、头发一丝不苟的李昌钰出现在签约仪式上,他往椅背上一靠,不急不缓地介绍办学计划,胸有成竹。

  事实上,从这次办学想法的提出,到计划、沟通,并付诸行动,速度快得超乎想象。今年5月,李昌钰在参加江苏发展大会时提出“家乡的发展非常好,唯一可能需要一个高等教育的机构”。回美国后,他立刻与纽黑文大学校长和校董会董事讨论,同时寻找国内大学支持。5个月后,纽黑文大学如皋分校的设想已落地生根。

  “我们国内办事效率越来越高,只要是对的方向,各方面都会协助。”李昌钰说。

  按照李昌钰的设想,与上海、南通的高校相比,如皋分校要办出特色,开设几个国家最需要的专业,例如与人工智能、电脑犯罪、国土安全、恐怖分子调查等方面内容相关的专业学科。

  初步构想分校建成后将采取“2+2”或“3+1”的教学模式,最初两到三年,由纽黑文大学、南通大学、上海政法学院在如皋联合教学,之后学生可以选择在国内继续读书,也可以赴美在纽黑文大学完成剩余课程。

  “什么时候开始招生?”面对这样的疑问,李昌钰的回答干脆有力:“现在!在校的学生,如果对这些科目有兴趣的,现在就可以开始准备了。”

  两天后,李昌钰在上海考察,因为行程安排得太满,李昌钰只能在车上向记者详细讲述他的构想:“我看到家乡很多企业在做机器人。我们也想在如皋做刑侦机器人,一方面它能够捕捉案件现场天气、风速、湿度、温度等;另一方面,根据现场发现的潜伏指纹,智能机器人能够提供建议,在现有250多种指纹提取方法中,推荐一种最佳的操作方法。”

  看起来有些疲惫的他,谈到刑侦机器人,又兴奋起来。他说,即使在美国,类似的机器人也只是在研发阶段。

  故乡的活名片

  把学校设在如皋,是因为这里是家乡吗?“那是一定的。”李昌钰的言语中带着笑。他5岁就随父母离开如皋,然而“‘如皋’两个字,深深流淌在我的血液里”。

  李昌钰对如皋最初的印象是父亲的手掌。“我记得父亲早上牵着我的手,带我和我哥哥去吃早茶,我最爱吃蟹黄包。尤其在冬天很冷的时候,父亲的手很温暖。”

  正因为这份温暖的记忆,李昌钰每次回如皋都要尝尝如皋小吃,而如皋小吃也因为李昌钰而声名鹊起。

  如皋市长寿旅游度假区党工委副书记钱钰璐见证了如皋小吃的成名时刻。3年前,她和同事们将一批如皋小吃送到北京,当时,李昌钰正在北京录制一档知名的电视节目。录制现场,李昌钰一边讲述儿时故事,一边将小吃分发给主持人和观众。此后,如皋小吃的知名度大大提升。

  这些年,李昌钰俨然成了如皋的一张活名片。如皋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孙海风是李昌钰的老友,相识将近20年。孙海风至今记得,多年前,如皋在香港举办招商活动,没有邀请当地媒体,可是当李昌钰来到现场后,当地知名媒体呼啦啦都跟着来了。

  “我感觉他在任何一个场合,只要有机会,都会说‘我是江苏如皋人’。”孙海风说,李昌钰时不时在微信朋友圈晒出如皋的新消息,不少人正是看了李昌钰的“广告”来到如皋。

  1999年,孙海风第一次与李昌钰见面是在南京机场。当时她在如皋市外侨办工作,联系上李昌钰时,他正要去安徽,途经南京机场,于是孙海风与负责外事侨务的副市长一同赶往南京机场。

  “虽然少小离家,但李博士的如皋话说得相当地道。”孙海风回忆,那次见面时,李昌钰谈到老母亲有个心愿,想回如皋看看,另外母亲打算拿出私房钱在家乡投资办学。可惜由于身体原因,老母亲的回乡计划没能成行。

  那次见面的两年之后,也就是2001年9月,由李昌钰母亲李王岸佛捐赠修建的如皋师范附属小学岸佛运动场正式落成。李昌钰受百岁老母之托,再次回到故乡。那次回乡,李昌钰挑了一块故乡小城的老青砖,装了一小袋泥土,带给了久居纽约、日夜思乡的母亲。比起熙熙攘攘的纽约,如皋老城更安静闲适,青石板里藏着浓浓的人情味。

  “妈妈眼中的家乡人都非常好,环境十分优美,食品都很新鲜,邻居之间相处融洽,是个非常和谐的社会。所以我一直想回去,重温童年旧梦”。2003年,李昌钰的母亲在纽约去世。之后,李昌钰回如皋的频率越来越高。2009年5月,李昌钰再回如皋,参加筹建两年多的李昌钰刑侦技术博物馆的开馆仪式。2012年,他带来了克林顿、连战等名人给自己的亲笔信以及一次成像照相机等大量珍贵资料,捐赠给博物馆,并题字“回家真好”……

  2016年11月5日,全球首个刑侦科学博物馆——李昌钰刑侦科学博物馆在如皋对外开放。记者曾当面问:“如皋和刑侦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把博物馆放在如皋?”“因为这是他的家乡啊。”当时精神还不错的宋妙娟抿嘴一笑,拍了一下李昌钰的肩膀。李昌钰则告诉记者,一些珍贵的收藏品美国和中国台湾也想要,“我还是带了回来”。

1 2 共2页

来源:解放日报
编辑:牛文娴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十九大代表风采录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老职工、老党员向党说句心里话

  • 热点人物

    “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23年,用心血铸...

  • 热点人物

    讲述匠人故事 传承匠心力量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惊人发现!鹿晗关晓彤合照是在邓超家拍的(图)

      中国网娱乐11月13日讯11月12日,邓超在微博上晒出为儿子等等庆祝生日的照片,没想到却被眼尖的网友发现,鹿晗与关晓彤公布恋情的合照里的背景和邓超晒出的照片背景一模一样,就连后边的盆栽都是一样的。

  • 黄圣依“入世”《新围城》

      日前,长篇都市连续剧《新围城》在北京举行开机仪式,黄圣依受邀领衔出演这部众星云集的顶配大剧,在《新围城》中,出演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安心。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把健康军粮献给“最可爱的人”

      提起黄骅市地升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玉城,当地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实在人”“有爱心”。多年来,他一直热心公益,坚持做健康绿色军粮产品回馈社会,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军粮哥”。

  • 李小勇:“以开放包容态度拥抱新技术”(图)

      李小勇说,“智慧检务”是曹建明检察长亲自抓的工程。最高检检察长亲自抓,是最高检智慧检务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并取得很大成绩之重要基础,也是未来进一步发展并确保工作推进有序、建设成果更上一层楼的重要保障。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