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稻之父”陈日胜(图)-学者 · 名家-中工网

人物

学者 · 名家

“海水稻之父”陈日胜(图)

2017-11-13 07:35:31

10月18日,陈日胜在稻田中检查稻谷情况。  本报记者张若玄摄

  “无学历、无单位、无资质”的“三无土专家”陈日胜如何成长为“海水稻之父”?

  “我生在广东,也有机会赚钱,但人活着无非两件事:一件是能赚钱过上好日子;一件是意义很大能为老百姓做点事,但没钱赚。然而花天酒地的笑声虽很大但不一定幸福,老百姓那种纯朴的笑却令人感觉到幸福”

  穿着白色半袖衬衫,站在比人还高的海稻田里,陈日胜说,如果不下雨,就该收割海水稻种子了。这是广东湛江市遂溪县虎头坡的海稻种植基地,隔着一片树林就是海洋,涨潮时,海水会倒灌到田里,退潮后,留下被海洋“肆虐”过的杂乱。

  从1986年到现在,陈日胜卖房卖地独自研究海水稻31年。只因承已故师长谆谆教诲之恩,怀改善盐碱地边农民困苦之情。

  如今海水稻已“名动天下”,国内外专家认为其有助于中国乃至全球盐碱地开发利用和粮食生产。“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牵头在青岛组建了海水稻研发中心。

  陈日胜声名鹊起:全国范围内的机构与他进行合作研究,他的研究论文登上了国际专业基因杂志。有媒体称陈日胜为“海水稻之父”,他谦逊地称“当不起”,继续窝在湛江海边研究海水稻,执著、沉默而坚韧。

  “疯魔”的执著和专注

  “陈日胜是我敬佩的人,他的持之以恒和专注,是我们现在搞科研的人都需要的精神。”这是与陈日胜合作发表海水稻论文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基因组和大数据中心主任李新民教授对陈日胜的评价。

  如今已55岁的陈日胜,身材不高,寸发,精瘦,因常年在地里劳作皮肤黝黑。戴着眼镜有学者知识气,站在地里像地道的农民。

  第一次见陈日胜是在2014年,当时记者在陈日胜家里采访到子夜12点。乍见时,感觉这个“老头子”平易近人、面目温和,但不承想这温和的面容下有着难以想象的坚韧。

  为了研究海水稻,从1990年开始,陈日胜自掏腰包,跑到全国各地去考察盐碱地。他说:“我记不清到底跑了多少地方,反正听到哪里有盐碱地就去,那时交通不方便,常常一去就是一个月。”

  每到一个地方,陈日胜都会带走两样东西:一份是当地盐碱地的泥土样本;一份是当地种植的稻种。这些曾将陈日胜家老房子装得满满当当。

  遗憾的是,为了还债,陈日胜把老房子卖了,搬家时他在外地,很多样品被不知情的妻子扔了。

  所幸,如今在遂溪县虎头坡合作社的办公楼内,部分样品存留下来:玻璃罐的标签上写有北京、吉林白城、大庆等地名。

  陈日胜说,袁隆平是他的偶像。他敬佩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时那些“疯魔”的故事和一生不懈的研究。事实上,陈日胜也一样有着几乎“疯魔”的执著和专注。

  有一年,海水稻在三亚试种时出了问题,当地合作研究人员把陈日胜请了过去。

  到了三亚,陈日胜查遍土壤、水稻和水,也没发现问题出在哪里。

  晚上回到宾馆洗澡洗到一半时,陈日胜脑子里突然灵光一闪:三亚温度比湛江高,是不是因为温度问题?想到这里,陈日胜立即冲出浴室,把想到的东西全部记下,才又回去接着洗。“我怕洗完澡就忘了。”陈日胜回忆旧事,哈哈大笑。

  独自坚持31年研究海水稻,陈日胜倾尽所有。

  从上世纪90年代到2000年前后,陈日胜利用自己的专业,做了不少副业,在广东云浮、广西桂林等地搞林场、种果树,甚至搞过建筑,将这些副业赚的钱,每年投入几万元进行海水稻研究和育种。虽然一度小有身家,但也花得七七八八了。

  为了还债,他卖掉湛江的老房子;为了投钱,他不惜将林场几乎卖光。

  人格之高,在于胸襟。

  采访完几天后的一个晚上,记者又给陈日胜发了条微信,再次追问:是什么支撑你自费研究几十年?第二天凌晨5点多,陈日胜用手机给记者发了一条将近千字的长微信。

  “你们年轻人可能无法理解,1986年虽已是有饭吃的年代,但我高中之前,能吃上一碗白米饭就是很幸福的事了。我从1990年开始出差考察全国盐碱地,最长一次用了7个多月……

  “你们不知道上世纪90年代住在盐碱地区域的老百姓有多苦,更理解不到他们有多穷。到了1996年,在街上买东西还连一百元都找不开零钱,那时还有多少个这样穷的小城镇?住在盐碱地的老百姓不是不努力,但往往是努力半年颗粒无收,只能叹口气说天气不好地又返碱了。任何有良知的人看到那些人的那种艰苦生活,都想为他们做一点什么。

  “我生在广东,也有机会赚钱,但人活着无非两件事:一件是能赚钱过上好日子;一件是意义很大能为老百姓做点事,但没钱赚。然而花天酒地的笑声虽大但不一定幸福,老百姓那种纯朴的笑却令人感觉到幸福。”

  有人将陈日胜称为“海水稻之父”,陈日胜谦逊地说:“不敢当,我没学过水稻专业,只是最早去研究海水稻,我也是一边学习一边做。”

  “野路子”和野稻子

  研究海水稻30多年的陈日胜,其实是个学林业的“野路子”。而这一切要从1986年说起。

  这一年,陈日胜跟着老师罗文烈调查湛江红树林资源时,在湛江遂溪县城月镇燕巢村海边发现一株比人还高、看似芦苇的水稻,高高的水稻上结着穗。

  罗文烈对海水稻的价值是怎么看的,如今斯人已去,答案已不得而知。但罗文烈做了一个安排:让陈日胜收下522粒种子进行繁育,将海水稻种子保存延续下来。

  作为一个学林业的“外行”,要研究培育一个新品种水稻,其难度可想而知。

  与科班出身的研究者相比,陈日胜是地地道道的“外行”。但24岁的陈日胜接下了这个任务,他说:“这是老师交给我的作业,必须把它做好。”

  在陈日胜家里,水稻研究方面的书装了一柜子。陈日胜告诉记者,当时很多都不懂,大多是通过自学,边学习边摸索边研究。

  1987年,陈日胜用采摘到的种子在遂溪的海边进行育秧,结果差点“全军覆没”。当时他将种子分别种在两小块空地上,靠路的一块为了防止人畜进入造成破坏,就用渔网围了起来,靠海的一块则没有。结果涨潮时,随着潮水游上来的海鱼把没有围起来的秧苗吃了个精光,另外一块因被围着而幸免于难。

  海水稻一年一造,试验周期长,单是普选稻种,陈日胜就做了好几年:1987年种植400株,选择优良单株51株;1988年种植51个株系,入选15个株系,选择株高、熟期一致的单株80株……如此选种到1991年,陈日胜才定型品系为“海稻86”,在10个株系中收获种子3.8公斤。

  而这3.8公斤种子,就成了海水稻“燎原”全国的“星星之火”。

  从1992年开始,南到海南,北至东北,陈日胜通过多种方式,将这些种子不断培育并且在全国各地的盐碱地上试种。陈日胜自己的种植基地,也扩大到近3000亩,其中湛江市遂溪县虎头坡有300多亩,湛江廉江市(县级市)有1300多亩,而湛江雷州市(县级市)有1000多亩。

  2014年10月中旬,专家组经过现场考察后,发表共同意见认为:海水稻是一种特异的水稻种质资源,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和利用价值,建议国家加强对海水稻资源的全面保护,并大力支持开展系统研究。

1 2 共2页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编辑:尹文卓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十九大代表风采录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老职工、老党员向党说句心里话

  • 热点人物

    “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23年,用心血铸...

  • 热点人物

    讲述匠人故事 传承匠心力量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女子九球世锦赛 陈思明夺冠

      2017年女子九球世锦赛11日在海南澄迈结束决赛的争夺,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国球员陈思明以9∶7战胜队友潘晓婷,在第三次世锦赛决赛之旅终于成功捧杯,填补了自己荣誉里唯一的空白。

  • 武大靖再夺一金(图)

      11月12日,中国选手武大靖(前)在比赛中。当日,在国际滑联短道速滑世界杯上海站男子1000米决赛中,武大靖以1分23秒380的成绩夺冠。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默多克欲收购CNN?

      过去半年里,21世纪福克斯公司执行主席鲁珀特·默多克两次致电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首席执行官兰德尔·斯蒂芬森,谈论的话题与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有关。

  • 刘强东推动人大附中落户亦庄

      随着“双11”脚步的临近,中国电商巨头都在积极备战购物节,阿里巴巴和京东之间的两强之争在所难免。而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和京东董事局主席兼CEO刘强东不愧分别是电商巨无霸和强劲挑战者的领军人,看似不经意的一招闲棋实则引人注目。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