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学者 · 名家-正文
赵孟頫:一位清醒的中华文化守护者(图)
//www.workercn.cn2017-09-28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分享到:更多

  秋郊饮马图卷(局部)赵孟頫

  行书为中庭老书七绝册页赵孟頫

  文人画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具经典力量和国际影响力的艺术成就。宋、元两朝创造了中国人文画的历史高峰。在创造这座高峰的诸多大师级艺术家中,元代的赵孟頫有着特殊的承上启下的意义。

  “两论”互为表里 影响至今

  赵孟頫是历史上公认的艺术全才,诗文、书画、音律、鉴赏无一不精。他不仅有创作实践,还提出了自己的美术理论,是一位集大成且善于创新的艺术大师,也是一位清醒的中华文化守护者。

  赵孟頫提出“古意”说,“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古意既亏,百病恒生”。所谓“古意”,就是主张再回到唐、宋(北宋)“重气韵、讲骨法,追求自然神妙的艺术效果”,针对的是南宋以来绘画一味讲究表面效果浮夸作风。这使人联想起唐代韩愈发起推动的“新古文运动”,力争“文起八代之衰”,乃至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无一不是以“复古”为武器,号召人们不忘“初心”,重新回到古人创造的民族文化和学术高度。在王朝闻、邓福星总主编的《中国美术史》一书中,对赵孟頫的“古意”说给予高度评价——所谓“古意”,就是在创作中强调真淳蕴藉、清醒典雅,即捍卫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审美理想,这在当时有正本清源、培植信心的作用和意义。

  赵孟頫的另一个理论是坚持“书画同法”说。他自书七绝“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指出绘画与书法艺术在笔墨上想通,借此强调以书法用笔入画的重要性。书画同源的理论最早见于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北宋苏东坡在《书都陵王主薄所画折枝二首》中写道:“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明代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把书法用笔与画的具体形态相对应,以画竹为例,“干如篆,枝如草,叶如真,节如隶”。

  赵孟頫的“书画同法”说与“古意”说互为表里,就是要恢复“二王”正脉。对此,王朝闻、邓福星总主编的《中国美术史》中揭示道:如果“古意”说明确的是艺术创作的指导思想,那么“书画同法”说解决的则是绘画语言的自身建设问题。他为文人绘画的出路指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该书强调,这是对文人画的“绘画品质”和“绘画精神”的标定。这也是影响至今的“金科玉律”。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