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学者 · 名家-正文
回忆长乐邨
//www.workercn.cn2017-09-27来源: 新民晚报
分享到:更多

回忆长乐邨

在公公丰子恺身边的日子

  我们有幸在公公身边长大,从他那里受到教育,吸取各种知识,借到了一些智慧之光。

  小时候公公教导我们,不论做什么,首先要学会吃苦耐劳。公公本人做事严谨认真, 刻苦钻研,这一点在他的《我的苦学经验》一文中充分地反映了出来。比如在东京短短的十个月中,他学了日文、绘画、小提琴和英文,还参观了各种展览会,看了闲书,听了音乐会,看了歌剧,游览了胜景,用他的话来说,“我对于学问相信用机械的方法而下苦功”。公公对学习的态度也许是受了他生平最崇拜的李叔同先生的影响,李叔同先生做人的特点也是做事异常认真,夏丏尊先生曾说李叔同先生“做一样,像一样”,公公认为这是“因为他做一切事都‘认真地,严肃地,献身地’做的缘故”(见《李叔同先生的教育精神》)。小时候吃饭时,公公经常一边吃青菜一边对我们说:“咬得菜根,百事可成。”他解释给我们听一个人要能吃苦耐劳,过得了清贫的日子,经得住逆境的考验,今后才能成功。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也是公公经常提起的一句话,他鼓励我们不要怕吃苦,不要向困难妥协,要坚持努力。公公吃饭快,他总是很快吃完,开始天南地北地评论各种事情,我们则一边慢慢咀嚼,一边听他讲。久而久之,这样的饭桌教育使我们将吃苦耐劳深深地铭记在心上,成为我们成长过程中的座右铭。

  我们从公公那里受到的第二项重要的教育是发展好奇心和批判性思维,不要假定凡事理所当然。公公平时很注意周围的人和事,他提出的问题和观察到的事情往往是我们习以为常,从没有仔细想过的。比如说他用心分析日常用语,向我们指出,人们常常用相反意义的词汇来表达他们的意图,如有人提着滚烫的开水走过来,或是餐馆里工作人员端出一碗热气腾腾的汤面,要大家小心闪开,他们总是吆喝着 “来来来”,而不是说“去去去”。

  公公向来讲究举止文明,他告诉我们,他的妈妈既是个严父又是个慈母,幼时对他言传身教使他养成了多种好习惯。公公九岁丧父,由曾祖母一手带大,曾祖母对他的为人处事有巨大的影响,他对他妈妈的爱戴和怀念,在《我的母亲》一文中充分地展现出来: “她是我的母亲,同时又是我的父亲。她以一身任严父兼慈母之职而训诲我抚养我。”“我每次在想象中瞻望母亲的坐像,对于她口角上的慈爱的笑容觉得十分感谢,对于她眼睛里的严肃的光辉,觉得十分恐惧。这光辉每次给我以深刻的警惕和有力的勉励。”

  公公教我们夹菜时筷子用“骑马”式,即筷子口开得小一点,如倒写的英文字母“V”,然后将筷子竖着插到碗里去,如同一个人骑马的姿势。公公说“骑马”式夹菜方法是曾祖母教他的,这样每次只能夹少量的菜,因为当时家里穷,曾祖母担心孩子吃菜多了别人不够吃。从小在如此温文尔雅的环境长大,难怪公公去了杭州第一师范学校这样的寄宿学校后,对于和一桌食欲旺盛的青年学生共食和抢食大不习惯,眷恋在石门湾母亲膝下的生活。公公在《寄宿舍生活的回忆》中写道:“饭厅中的人大都眼明手快,当食不让,像我这样拙劣而退缩的人是少数。”五年师范学校的寄宿生活,显然并没有改变公公由曾祖母言传身教而养成的良好习惯。几十年后,公公还是按照“骑马”式夹菜,也对我们言传身教。到了我们长大的年代,家里境况不像公公小时候那么拮据,但很多食品是按人头每月凭票供给的,或者按每家每户定额供给,还有大户小户之分,记得当时有肉票、鱼票、豆制品票等,即便过年有特别的年货供应,可是不但凭票供给,而且还要排长队购买,并不保证供应。一年到头供应谈不上丰富,有钱都未必买得到好吃的东西,所以我们用“骑马”式吃菜倒也合适。

  提起寄宿学校,公公曾传授给我们当年他从寄宿学校学来的一招,他说第一碗必须只盛半碗饭,赶快吃完了,趁别人还没吃完第一碗饭时再去盛满满的一碗,然后就可以笃笃定定地慢慢吃,这样可吃到一碗半,假如第一碗盛满一碗,吃完后很可能已经无饭可盛了。他说像这样的“策略”住在家里是学不到的,我们今后或许会有用。(丰南颖 丰意青)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