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学者 · 名家-正文
朱晓剑:与书为伴,是他的生存生活方式
//www.workercn.cn2017-09-24来源: 成都晚报
分享到:更多

  悦 竹

  成都爱书者甚众,爱书而又兼爱淘书的人,显然就少了许多;爱淘书而又能写书,且又专注于书人书事书评的人,那就更鲜见了。不仅如此,还能与同道互通声气、雅俗共赏的,朱晓剑算其中一个。

  朱晓剑是安徽人,中等个头,体形偏胖,又是光头,加上性情沉稳内敛,确实有几分佛相。早年在成都从事报刊编辑工作,从此与书结缘,读书、写书、编书、评书、淘书,样样不落。就我所见,朱晓剑读书颇杂,近来在成都文史方面用力颇深。写书编书方面,这几年成绩显著:活色生香的美食随笔,演绎舌尖上的风流;麻辣快意的书评书话,在“后阅读时代”洞悉阅读的真相。结集出版的书籍不下十种。他写书评,来得快,瞧得准,且作品量大,见诸全国各类报刊。淘书也极其勤奋,我们经常在送仙桥旧书市场遇到,而他远比我到得早,淘得细。由书而人,由人而圈子,由圈子而大众,可以说,他的名声是一个字一个字码出来的,他的写作道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

  的确,朱晓剑在成都淘书圈、读书圈属于熟人熟面,识人之多,见闻之广,足以让他成为这座城市人文历史的深刻旁观者。朱晓剑入川近二十年,依然操着一口安徽口音的普通话,在川话圈子里虽无生分,却总显独异。然而这种“外地人”身份,恰好给他提供了最新鲜、最深刻的视角。他熟谙散落在各处的书店,像老中医一样把脉这座城市的精神气脉。他能像考古工作者那样打捞起老成都的记忆,让陈年旧事重新铺陈开来,获得一次再生。他敏锐地体察周遭的人文氛围,像一位敬业的收藏家保管着轶事趣闻。他穿街走巷,呼吸民间的气韵,感受时代的体温。

  旁观者洞烛幽微,一旦成为本地文化的积极建构者,往往出手不凡。或许对成都而言,他者视角下更能彰显本地精神。四川盆地天然具有一种海纳百川的格局,在与各种外来文化冲撞、互补、融合下,形成自己独特的川味。朱晓剑在成都生活近二十年,喜喝盖碗茶,喜扎堆,吸纳市井的精气。他对成都文史及民间文化的挖掘,向来角度刁钻,旧事旧物中能见新奇,常规常理中偏有异想。

  作为随笔作家,朱晓剑显现出与前辈们不一样的特质,我觉得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的读者意识。以前限于信息通路不畅,作家惯于我手写我心,少与读者交流互动;现在由于传媒的发展,作家发表文章已经不是仅有报刊的纸媒平台,而是拥有互联网和各类新媒体客户端。载体的改变,让及时便捷的互动成为可能,它使得在电脑上码字的作家,能快速获得反馈,跟踪热点,并迅速作出回应。朱晓剑善于利用互联网,活在新媒体语境里,并发光发热,闪现出自己的光彩。

  其实这也让我感受特别深刻的一点:文人还是文人,环境变了,活法不一样了。互联网建好基础设施,新媒体提供宽广天地,比以前自然机会多了,平台广了。朱晓剑受惠互联网,在天涯博客、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等平台长期保持极高的曝光度。

  刚刚,朱晓剑又在一个“成都淘书人”的微信群里发消息邀约书友明天早上到送仙桥淘书。淘书写书,书友书事,书总是核心。与书为伴,成为他的一种坚固的生活方式。

  人物简介

  朱晓剑:书评人,随笔作者,人文观察者。有作品在《成都晚报》《城市晚报》《成都客》《南方人物周刊》等上百种报刊发表,在多家媒体开设有专栏,天涯博客阅读量上千万,2009年获得阿拉善SEE协会生态写作入围奖。

  近年来,出版有《元朝的故事》《写在书边上》《舌尖风流》《小马过河》《书式生活》《后阅读时代》等著作。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