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机智过人》制片人张越:“人机大战不是我想讲的故事”(图)
//www.workercn.cn2017-09-11来源: 科技日报
分享到:更多

“人机大战不是我想讲的故事”

——访国内首档AI挑战类节目《机智过人》制片人张越

  第二看台

  大会议桌上,散落着一沓A4纸大小的舞台效果图。墙上写有“距节目录制还有N小时”的贴纸,还没顾上撕掉。虽然刚刚亮相荧屏的《机智过人》已全部录制完毕,但节目组工作室的样子,似乎还定格在过去某个忙碌时刻。

  对节目制片人张越来说,在经历了无数个“抓狂”的瞬间后,有些东西彻底变了。这个节目的主角——人工智能,在她心中的形象已不复当初。

  “看懂人,才能看懂人工智能。”走过和人工智能的“磨合期”,此刻的张越,终于可以把人和人所创造的智能摆在天平合适的位置。

  从0到1

  “第一次真正关注人工智能,那肯定是因为阿尔法狗和李世石下棋。”张越把手机举到面前,说话都带上了“人机大战”的紧迫感。她清晰地记得,去年在手机上从头到尾紧张地看完了这次对弈的直播。

  曾担纲中央电视台《分秒必争》《为你而战》等挑战类节目制片人的张越,对围棋并不感冒,对计算机也不关注。是机器人向人类发起的挑战,吸引了她的注意。

  从来没有哪次博弈的结果,让张越感到如此震撼。

  还没缓过神儿,张越与AI的第二次相遇不期而至。阿尔法狗打败李世石后没多久,央视综合频道一位负责人受此事启发,问张越团队能否围绕“人机大战”做个节目。节目名字也顺理成章,就叫《人机大战》。

  从去年5月开始,对人工智能的认识停留在“下围棋”的张越,开始带领节目组在“懵懂”中勾勒它的模样。

  “补课”是第一步。查资料、参加各种人工智能论坛的同时,节目组还联系了中国科学院,希望得到权威推荐。

  很快,对方搜罗了目前发展比较好的人工智能技术,并提供了一份推荐名单。张越还记得拿到这份参考材料时,中科院传播局一位处长对她说:“今天告诉你的东西,有些可能会让你失望。”

  人机无战

  所谓“失望”,对张越来说其实是,人工智能的发展和科幻中的想象,差得很远。但是,正如中科院那位处长所言,“情况也没那么糟糕”。

  比如,让人工智能模拟和合成人的声音,甚至模拟《新闻联播》播音员播报新闻,让张越眼前一亮。“老百姓平时很少接触这种技术,(把它)做到节目里,视觉画面也会很好。”张越说。

  同时,节目组发现,虽然人工智能只在几个领域有所突破,但将每个领域进行垂直细分后,又能发现很多有意思的应用,足够支撑节目的录制。

  比如,在第一期节目中,人工智能系统“御眼重明”和林宇辉警官比拼的是人脸识别术。这项技术此后还可以登台,因为同样是人脸识别,有的应用在海关,有的应用在金融系统,具体技术各有特色,于是又可以和不同行业的高手进行比拼。

  攒够节目素材后,节目组又开始为如何展示“人机大战”苦恼了好一阵子。他们发现,大多数人工智能其实就是软件系统,连外观都没有,更别说用铁甲钢拳跟人类硬碰硬了。

  “御眼重明和林宇辉警官,两个都分别去看而已,根本形不成碰撞。”困惑之后,张越和她的团队豁然开朗:这个节目想要表达的核心并不是“人机大战”,或者说人工智能与人之间的比拼其实只是个手段;节目内核其实是展示我国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程度,以及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人机大战不是我想讲的故事。”她说。

  在这样的思路下,原先的名称——《人机大战》的“火药味”有些重。台里领导提出,这个名字导向不好。张越也觉得,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并不是谁要碾压谁。

  节目组进行头脑风暴后,叫了大半年的《人机大战》更名为《机智过人》。张越对这个新名字非常满意。

  各有千秋

  突破了思路限制,节目组终于找到《机智过人》的“气质”——以“人机大战”为形式,比较人与人工智能之间的不同。

  有网友留言说,节目让人与人工智能比赛,有什么意义?张越对此不以为然。在她看来,人工智能既然是在模仿人的能力,那么用人的能力和它相比,最容易让观众明白,人工智能到底是怎么回事。

  至于怎么让观众理解人工智能,节目组的思路也越发清晰:同一个技能,只有让观众看明白人是怎么做的,才能看懂人工智能的做法有何长短。所以,节目会邀请速记协会的专家解释,什么样的速记最专业;邀请林书豪来展示,人类高手是如何打篮球的。然后,再让机器人和人进行比拼。

  “人和人工智能各有千秋。”经历了15个月的摸索,张越俨然已是半个专家。她跟记者解释,你看,让机器人和人比拼毛笔书法,模仿某种字体肯定是机器人最擅长的;但越要求自由发挥,人就越有优势。

  在张越看来,人工智能更像蓝领,它的到来,可以让人类腾出手去做更有创意的事。

  回顾节目历程,张越感叹,越了解人工智能,越觉得人特别伟大。“你去看人工智能,会觉得我的天哪,太吓人了。可再去看看人的大脑,它拥有上百亿级的神经连接点,那么精密复杂的系统,不是更吓人吗?”(本报记者 刘园园)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