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曹文轩:中国文学要充满底气
//www.workercn.cn2017-09-11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曹文轩:

中国文学要充满底气

绘本《夏天》内页

  在去年获得“国际安徒生奖”后,曹文轩更忙了。新书发布、童书论坛、阅读推广、儿童公益、曹文轩儿童文学奖启动……这一年,他的身影穿梭不停。即便这样,他还是推出了《穿堂风》《蜻蜓眼》《蝙蝠香》等高品质新作,打破了大奖后乏力的文坛魔咒。

  与曹文轩同事多年的原北大中文系教授温儒敏曾经评价,曹文轩的文章风格大概不会大红大紫,因为他不适合太消闲的阅读,那种浮嚣粗糙的“重口味”在他这里是不能得到满足的。曹文轩属于审美口味比较古典的读者,在当今文坛上甚至有些另类,有些寂寞,“曹文轩如果真的被弄得大红大紫了,那就可能是另外一个大路货的曹文轩了。”

  “大红大紫”了!“可能是另外一个大路货的曹文轩”吗?

  新加坡政府每年由国家图书馆出面,向国民推荐一本华文经典文学作品。全国所有国立图书馆,都得配备40册《草房子》,并举行一系列的宣传和推广活动。曹文轩因此被请去新加坡,做了5场讲演。他说,最让自己难以忘怀的是参加出租车司机的读书会晚会。“他们正在读《草房子》。那天晚上,在国家图书馆的一个大厅里,许多出租车司机,不计经济损失——他们得停工参加,出席那天晚上的赏读会。还来了一名议员。他们朗诵并解读了《草房子》。最后让我讲话,我说:‘我真不知道《草房子》竟是这样的好,回去后,我一定要阅读这本书。’大家都笑了。”

  熟悉曹文轩的读者会觉得,他所有作品都是忧伤的。但这并不是他刻意的追求,因为他的人生经验中,看到的就是这些。动用丰厚的记忆,却并没有被记忆所累。无论是文字,还是日常生活,曹文轩都是一个从容、富于行动的人。他用后来的经验和知识,浸润“过去”的矿藏,这番浸润与照亮,使得“过去”无比的丰盈美丽。

  曹文轩生长在水乡,那里大河小河纵横交错。在他童年的记忆中,推门就是水,出门就坐船。所有的房屋都是傍水而立,走三里地,过五座桥。水成为他的生活经验,更是他小说的背景,甚至注定了他后来的情感方式和美学方式。

  小时候在田野上或在河边玩耍,曹文轩常常会在一棵大树下,用泥巴、树枝和野草做一座小屋。有时,几个孩子一起做,有时候是他独自一人。当他长大之后,儿时的建屋欲望却并没有消退。只不过材料变了,不再是泥巴、树枝和野草,也不再是积木,而是文字。

  曹文轩说,他之所以不肯将肮脏之意象、肮脏之辞藻、肮脏之境界带进作品,可能与水在冥冥之中对自己的影响有关。他的作品有一种“洁癖”。

  2016年8月20日,在领取了国际安徒生奖之后,曹文轩发表了题为《文学:另一种造屋》的演讲。这一演讲的思路与他早年的创作观点一脉相承。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