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张晓明:让传统成为创新的源泉
//www.workercn.cn2017-09-10来源: 北京晨报
分享到:更多

 张晓明 著名学者,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首席专家。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文化产品的生产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创作方式正在从专业创作转向大规模的业余创作,智能终端的时代,每一个手机背后的人,都有可能是创作者,都有可能是文化产品的提供者。

  然而,大量的文化产品出现的同时,“数字内容缺乏精品”、“阅读表面化、碎片化”等,成为了许多人共同的担忧。对此,著名学者、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张晓明认为:“我们需要为正在到来的创意者经济建立一个全新的基础设施。”

  数字文化的“热核反应”

  数据显示,2016年,前3个季度数字文化产业上市公司营收超过65亿元,增速接近50%。快速增长之下,文化产业本身的结构和形态也发生了巨变。张晓明说:“简单来说,就是从专业的文化产品生产,转为用户自创,文化产品的消费者,本身也成为创作者。典型的现象就是IP热。数字创意产业的影响所及,使得国民经济中的各个产业开始跨界融合。”

  张晓明表示:“创意的基础和动力变了,比如一部小说,以前要经过作家、出版社、渠道商,然后再到读者,现在只要经过作家和网络平台就可以,而且是边创作边销售。这种基于网络的内容产品复制和传播,成本接近于零,作者和平台可以获得最大利益,这极大地刺激了创作的激情。”

  与此同时,创作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张晓明说:“个人生活中大量的非商业活动,如学习、社交,成为创意和创新的基础。在这些领域,可能不是知识的保护而是共享才是最大的动力。”

  文化产业需要新基础

  当个人开始直接拥有创造、生产、传播以及展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时,怎样才能创造出真正能够流传后世的精品力作?张晓明认为:“需要创意者经济建立一个全新的基础设施。”

  数字时代,文化生产如何重建基础设施?张晓明说:“首先,要重新认识新的文化生态,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由政府主导的、以传统媒体为主要载体的、以在地硬件设施为主要形式的传统文化内容服务体系,和以民间力量为主导的、以新兴媒体为主要载体的、以在线内容为主要形式的现代文化服务体系相互配套、相互支撑的文化生态环境。其次,重新认识文化生产体系,尤其是最近十年,我们创造了一个以前不曾想象的系统,用智能服务,把生产者和消费者融合在了一起,生产者也是消费者,消费者也随时都可能变成生产者。同时,它还和其他领域开始融合,使几千年文化从田野里、课堂上、图书馆、博物馆中走出来,活起来,进入生活,走向世界。”

  智能终端让文化产品的需求快速增长,怎样才能提供更多的产品供人们选择?张晓明说:“人们已经具有了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触和创造任何文化的可能性,但是却仍然缺乏将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条件。我们需要加快文化资源数字化进程,建立起有效服务于个人创意活动的数字化基础设施。”

  文化基因可成创意源泉

  文化资源的数字转化,已经进行多年,但张晓明认为仍旧不够,他说:“文化资源数字化,在上世纪末就开始了,到今天,经历了素材化、大数据化、智能应用几个阶段,未来我认为应该提升到文化基因工程的高度。”

  何谓文化基因?张晓明表示:“文化基因是在特定地域和民族文化环境中形成的、具有稳定性和继承性的基本信息要素,具有可量化、可计算、可分析的特点。常见的文化基因表现形式,有服饰图案基因、壁画风格基因、音乐语言基因、舞蹈动作基因等。文化基因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维系着民族精神。”

  张晓明认为,这些传统文化基因,正是未来创意经济的源泉,“通过采集并搭建文化素材库,以文化基因提取、挖掘与智能分析来绘制文化基因图谱,打造更多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的优秀数字内容产品,探索和形成平台创新、业态创新、产品创新的文化基因工程服务平台,可以为个人创意提供前所未有的技术支持”。 (北京晨报记者 周怀宗)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