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李玉刚 :我更是一名 行者和工匠(图)
//www.workercn.cn2017-08-22来源: 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反串这两个字对于李玉刚的努力实在太简单化,而且也不尽公平……如果说女声是行云流水、委婉的行书,男声是平直方正、清楚明白的楷书,我觉得李玉刚的声音就是独树一帜的行楷。”作词人方文山评价道。

  漂泊21年,如今李玉刚39岁了,他感叹时光流逝得越来越快。摸爬滚打一路走来,李玉刚逐渐认清了自己,就像他描述自己当下最大的感受一样:不辱使命,不忘初心。

  壹

  寻访 他一路行走,领略了不同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粹

  从“北漂”草根到全国闻名的明星,李玉刚一路走得很不容易。舞台之外,他更愿意做“行者和工匠”,而不仅仅是一名演员。在民间见到写字、画画,李玉刚便会联想到宣纸与笔墨结合为何会形成视觉上比较奇特的东西。“因为平时喝茶嘛,碗啊、茶盏啊,我也都很感兴趣。”

  2015年下半年,李玉刚和团队数人从西双版纳、常州、苏州、南京、宣城、敦煌、武夷山、建阳、五夫等地,一路行走下来。

  他将内容分为云南访茶、缂丝之美、探访宣纸、建盏之寻、云锦之旅、古琴之操、敦煌揽胜等,涉及到普洱茶、宣纸、缂丝、云锦、武夷岩茶、红茶、建盏、古琴、敦煌佛像石窟等不同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粹。

  在安徽泾县探访宣纸时,李玉刚想了解它的原料究竟是什么,便独自跑到山上去,看到整个草料在山坡上晾晒时他十分开心。“无论是宣纸还是缂丝,敦煌壁画或者是茶艺茶道,中国传统文化的每一面都是如此精致。我们当下的社会经常会讨论的一个话题是匠人精神,太多人在感叹,中国匠人精神的缺失。而在我们的历史上,各行各业的先祖们都将匠人精神发挥到极致的境界。”

  日本作家盐野米松曾在《留住手艺》一书里写到,“手艺人的工作其实就是他们的人生本身,那里边有很多自古以来的智慧和功夫,甚至包含了这个文化的历史。”

  李玉刚认为文化的传承需要一群人来做,他们要具备当代人的思维,不断创新。“当80后甚至90后,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时,我又觉得心底有一些希望在升腾。”

  回到北京后,他用文字和图片将一路感受与沉淀记录在新书《玉见之美》中。“玉刚是一个懂得惜缘的人,想来每次见面我们聊得多的就是传统文化和艺术创作,他能在艺术创作方面扶犁深耕,得益于他对传统文化的孜孜追求。”恩师韩美林在序中写道。

  遇见韩美林后,李玉刚越发觉得他是自己的学习榜样。“韩美林先生在书法、绘画、陶瓷、雕塑等各个领域造诣深厚。去年他80岁高龄,但仍然勇于创新,将自己无尽的才思融入了蓝印花布里。”李玉刚想系统的学习中国的传统美学与当代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跟着大师走,会让自己进步更快,同时也是他对韩美林文化的一种延续。

  此前,李玉刚与韩美林先生的妻子周建萍女士是很好的朋友。2016年12月22日凌晨,在姜昆、冯骥才、王石等众多师友的共同见证下,李玉刚正式拜相知六年的至交——韩美林为师。

  韩美林向李玉刚回赠了一对阴沉木镇纸,他说:“艺术家是普通演员的升华,有见识是艺术造诣的升华,李玉刚这么年轻就悟出了这个道理,不容易。我在‘文化大革命’之后没收过徒弟,但今天感动于他的见解和精神,所以收他为徒。”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