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陈逸鸣:北京东路转角,和哥哥一起画画(组图)
//www.workercn.cn2017-07-14来源: 解放日报
分享到:更多

  陈逸鸣,1951年生,画家。画家陈逸飞胞弟。

  ◆陈家所住的大楼,曾为锦名洋行出口部所在地。资料图片

▲左起陈逸鸣夫妇、陈逸飞、陈逸鸣姐夫、姐姐在北 京东路159号前留影。 (图片由陈逸鸣提供)

  那时候陈逸鸣不过十来岁,哥哥陈逸飞比他大五岁,正在上海美专读书。哥哥去画画,弟弟也就跟着提着小板凳和画板同去。

  以家为圆心,周边依次有虎丘路、圆明园路、滇池路、江西中路、河南中路、香港路。再往北一些,就是苏州河。四川北路桥、乍浦路桥、外白渡桥逐一跨越河流,走到尽端,外滩的万国建筑群赫然眼前。一切都是画不完的风景。

  哥哥陈逸飞和同学们约好要出门去写生了。一群少年预先都聚到自己家里来。因为陈家位于北京东路四川中路大楼转角,“真是再便利不过的碰头场所了”,陈逸鸣说。

  这是一段留在心底的少年记忆。那时候陈逸鸣不过十来岁,哥哥陈逸飞比他大五岁,正在上海美专读书。哥哥去画画,弟弟也就跟着提着小板凳和画板同去。兄弟俩先后走上绘画道路。而家,以及家所在的位置,成为他们笔下最初描摹的风景。

  以家为圆心,周边依次有虎丘路、圆明园路、滇池路、江西中路、河南中路、香港路。再往北一些,就是苏州河。四川北路桥、乍浦路桥、外白渡桥逐一跨越河流,走到尽端,外滩的万国建筑群赫然眼前。一切都是画不完的风景。

  这一系列带有欧洲风格的建筑和街区,潜移默化影响着居住其中的居民,也似乎冥冥之中,奠定了兄弟俩一生对审美的追求。

  北京东路

  北京东路周边,曾是解放前中外贸易机构、金融机构、官办银行最为集中的区域。

  资料显示,这里最早开办的是5家英商银行,其后,法、德、美、俄、日、荷、比等国相继开办的银行,均设在外滩。至上海解放时,全市14家外资银行,都设在外滩及邻近地段内。国民政府“四行”的总行也设在外滩,“两局”亦设在邻近外滩地段。近外滩的江西中路及附近地域,是主要私营银行的集中地。解放前夕,设在这一地段的银行多达31家。其中有著名的“北四行”(盐业、金城、大陆、中南银行)、“南四行”(浙江兴业、上海商业储蓄、新华信托储蓄、浙江第一商业银行)。此外,北京东路、九江路、河南中路及南京东路分别设有银行21家、20家、16家及10家。这几条马路上开设的银行,大多是资本雄厚、声誉较高的银行。

  而钱庄及小型银行主要集中在宁波路和天津路的东段地区。钱庄早期开设在福建中路邻近南市的地域,后逐步向境内东北方向发展。1922年,钱业公会在宁波路隆庆里建立会馆后,宁波路、天津路的大小里弄内陆续开办了许多钱庄及私营银行。如宁波路兴仁里仅100米不到的弄堂内,就有近20家。解放前,这一地区,钱庄、银行多达90余家。

  根据1950年3月登记的外商在沪进出口企业情况表显示,陈家所在的北京东路159号大楼,为1924年创办的锦名洋行出口部所在地。而159号,只是这个庞大的转角建筑物的一部分。其所在的整幢建筑物被列入上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建筑物的门牌号从北京东路163号与四川中路512号组成结合部,呈锐角放射延伸至北京东路135号和四川中路502号,其建造年代记录显示:建于1911年前。

  在陈逸鸣的记忆里,大楼宽敞、内部层高高,走廊和房屋的设置还是保留了办公用房的格局。大约在1955年左右,因为父亲所在单位分配,一家人住进159号四楼的一间。同楼合住的有十几户人家。昔日的外商办公楼由此至今,一直都被作为本地居民住宅使用。

  来玩的朋友们告诉陈逸鸣,大家既喜欢去他家玩,又不喜欢去他家玩。喜欢,是因为交通便利、环境优美;不喜欢,是因为陈家在走廊的尽头,走过去时,必须经受整条走廊家家户户的眼神“检阅”。办公楼虽然宽敞,但改成居民住处其实还是给生活带来许多不便。陈逸鸣记得,那时候家家户户在楼道里家门口竖一个小炉子做饭,夏天的时候,更是家家户户敞开房门,毫无隐私,但也显得别有一种亲密无间。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