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六神磊磊:推倒那堵高深的墙(图)
//www.workercn.cn2017-07-14来源: 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好的内容是那个核,但把好内容讲得亲切仍是一件技术活。说穿了,让人觉得幽默有趣会心一笑的文章,读者在阅读中往往收获了一种熟悉感,这是作者创作之初就渴望达到的默契。咪蒙从万千男女的情感故事中找到让人们咬牙切齿的但难于启齿的恨,然后开始替群众泄愤;而很多篇篇十万加的娱乐八卦号则是从汪洋般的娱乐新闻里,找到一部剧或者一个明星与普通人的共性,最后包装出一个大多数人觉得闪闪发光的普遍真理。这些是他们推倒墙的办法。

  对于六神磊磊来说,他的渴望从“知识边境”内外挖掘。“你要大概知道读者的知识边界在哪里,你要介绍的一个人是在这个边界之内还是之外。”他很会在一个论证之后举出例子,特别自然的不会让人觉得和他聊天是难如取下图书馆最高层书架上的书。“有一天我在公号里写卢植,你会知道这个人是落在大众知识边境之外的一个人。如果你非让他出场,怎么办?你解释解释,这个事情不会降低你文章的品位的。”六神磊磊说,他的技巧是用关系网把这个人拽到大众的视野里,“我会说,卢植有个徒弟,在《三国演义》里出场过,是白马将军公孙瓒。那你还要想到,这个公孙瓒也可能是大众知识边界之外的人,这时候再告诉大家,卢植还有另外一个徒弟,叫刘备。”用已知联系未知,这件事让六神磊磊也很上瘾。

  卖知识可耻吗?

  春天就李白、杜甫的话题采访六神磊磊时,他曾经和我谈到“二手知识”。“如果(读者)感兴趣,(应该)尽量去读原著和经典,不要总看二手三手的知识,总看二手知识,人会傻掉的。”

  说法很新鲜,道理很简单。现在网络上越来越多的知识类网红在做知识贩卖者。把六神磊磊和咪蒙或者娱乐八卦写手放在一起,好像并不太科学,除了在互联网上做自媒体的写作者以外,他们文章的属性并不相同。六神磊磊的文章带着知识的属性,但如果严格去讲,解读本身也是二手知识。

  他把自己的工作比喻成翻越围墙:“唐诗是一个花园,被围墙围着,多数人都和这个花园擦肩而过,我想翻过唐诗的围墙,去里面摘几朵花给大家看看——你们看这个花很好看,你们喜欢吗?如果喜欢你们可以去走正门。”六神磊磊说,“我相信每一个做二手知识的人,他有点儿追求的话,他都会希望最后是把大家引到一手知识那儿去,我相信罗振宇肯定也是这样的。”

  “最重要的,是你如果感兴趣自己绕到正门进去再看。”罗振宇觉得六神磊磊这话深得他心。

  说到二手知识,不可能绕开罗振宇和他的“罗辑思维”,此前青阅读访问罗振宇的“罗辑思维”的互联网产品“得到”——这个专注于把一本书的干货打捞出来供大家购买、学习的产品,收获大量粉丝,他们的员工干脆把“选书编辑”称为“知识买手”。

  知识卖钱,用互联网语言叫“知识经济”,这件事的争议不小,知识能作为商品出售吗?六神磊磊的观点是,有这样的疑问的时候,就是我们在用双重标准来做判断:“你看,比如面对一个明星,我们绝对不会问他一年挣多少钱;但是如果去采访一个作家,我们会好奇这个人在作家富豪榜上排名第几,这么高的收入有没有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这说明我们隐隐约约觉得这件事不正常。”

  六神磊磊自己也准备把知识和经济联系起来了——他正在筹备自己的古诗课程产品——给孩子讲古诗。虽然课程的形态和内容还在筹备阶段,但付费课程已经是确定的事了。

  他又指着不锈钢盆里的桃子说,“我们搞了商品经济那么多年,大家都觉得这个桃子、这个手机可以卖钱,可是我把知识做了剪裁、包装之后卖钱,大家就觉得有点新鲜。我们就忍不住去问,知识还能卖钱?标价合理吗?你怎么保证你的知识是好的知识……”所有这些问题随着记者们的震惊接踵而至,但六神磊磊安慰道,大家放松,不必太过惊诧。“我付出了劳动,如果这个东西在市场上有价值,也是挺好的事情。毕竟在市场上有人还在卖地沟油的时候,有的人在卖知识,这不是一件坏事。”

  采写 本报记者 张知依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