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六神磊磊:推倒那堵高深的墙(图)
//www.workercn.cn2017-07-14来源: 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找到六神磊磊采访时,他说,自己先要例行健身,等他有时间再认真回答。傍晚,他一气儿发了二十多条语音,完全是信手拈来的速度,“李白对杜甫说‘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和杜甫对李白说‘何当一樽酒,重与细论文’,不是一样的感情吗。” 他说觉得杜甫写李白感动人的四句是“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和“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之后又找补一句“李白大概听了想亲他一口吧”。

  最后,采访稿以《六神磊磊谈李杜:杜甫对李白的评价没那么高》为题发在了本报上。

  最近出版社的朋友和我透露说,他的新书就要出版了,这次他不是要读金庸,而是专门写一本带有考据色彩的唐诗阅读指南——也就是今天摆在书店里的《六神磊磊读唐诗》。于是这一次,我们有了面对面采访的机会。

  写一本唐诗解读,用现代人的眼光走近古代人,这是六神磊磊的一次偶然,他当时还在上班,同事都回家了,他独自在办公楼里写了几个唐诗故事,起标题说《膜拜吧!唐诗里的那些猛人猛事》,第二天发现这篇文章被转得到处都是,“我意识到,咱们的同龄人不是都喜欢‘那一天,我转动所有经筒’。慢慢的我开始想酝酿写一本唐诗的书。”

  史航说他喜欢六神磊磊谈唐诗时文字里的沧桑感,“他像是陪着他们一块度过了很久岁月的人,所以提到谁的时候都不是隔山夸牛,都像是年老的牧童看着一代一代的耕农变成了什么。”

  他想写那些真正感动到他的故事。他说他目之所及的地方,少有人这样做。有次在家乡江西的新华书店他听到一个8岁的小孩对他7岁的弟弟说,“你都多大了,你还看唐诗?”“在他们的概念里,唐诗是就是儿歌。”六神磊磊说,“没有感动,没法和古代人共情,唐诗就读不懂了。”

  “我们都知道‘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但谁能真正理解韩愈当时的心情?他得罪了皇上,早上把奏书送到皇帝那儿去,晚上就被要求贬到潮州,上千里路程,而且必须马上动身。”他说要让读者和唐诗的距离真正拉近,让每个人走入那种情景,让诗句中的情感打动到人,“应该和孩子们讲,小朋友,今天晚上必须背上背包去越南。爸爸妈妈没法陪你们,问问孩子到路上时你是什么感情?这样孩子们就会懂了。”

  写公号的艺术与技术

  采访六神磊磊这天,北京很热,他被媒体轮番采访完并且签了很多签名书以后,坐下来回答我的问题。开始之前,工作人员拿来一瓶水,桌子上,不锈钢的盆里放了几只桃子和一堆葡萄。“我能先吃个桃吗?”六神磊磊问,然后开始吃。多汁的桃子很快吃完,他手上有点黏。“啊,还是先去洗个手吧。”之后我们才开始访问。

  对这个开场白印象很深,我不是要说什么不尊重的问题,反而觉得这种自然的状态很少见。之前很多采访受访人都会想表现出某种正式,大家嘴上说着,虽然也有放松或者自然的状态,但说到底还是有墙隔着。

  从事表达创作的人,面临无数这样的墙,要让沟通顺畅就要想办法越过这些屏障。六神磊磊的工作更像是推倒一堵关于知识表述的墙。

  无论是读金庸,还是读唐诗,在他的公号里,因为他语气的亲民,《金庸、古龙、鲁迅会怎么写爸爸去哪儿》、《金庸江湖里的三个宣传部长》、《杜甫的太太:我嫁的是个假诗人》,光看题目就知道,很多事情就好像不再处于殿堂之高,仿佛就是简单到“我能吃个桃吗”一样。接下来他再用考据和网络上年轻人的语言说这个桃子为什么甜,把这个桃子的前世今生讲给每个人。

  把高深的东西,讲得有趣是一门艺术。曾以为是他的记者经历让他懂得大众传媒的秘密,但其实并不是,这份工作带来一把尺子,衡量“好内容”的意义,在他看来,这才是刷屏的秘诀。

  在六神磊磊这个名字被大家熟知以前,名为王晓磊的他在新华社重庆分社工作。那份工作的性质是用“最严谨、最无法挑剔的语言写东西”。新华社很多年前发过一篇稿子《万里委员长离任的时刻》,六神磊磊说,这样的稿子放到现在手机端也会刷屏。“因为好的内容永远会受欢迎。不是用什么妄言妄语,而是靠真实的东西把人打动。”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