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李杨 小清新的爱情肯定不适合我(组图)
//www.workercn.cn2017-07-12来源: 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盲山》

  《盲井》

  《盲·道》

  答题者:李杨

  提问者:木子

  时间:2017年7月

  采访手记

  顶着大太阳下的酷暑,见到李杨落座时,他先自嘲“我不太会和人沟通,可能好话也能说成坏话”。可是,在说起自己喜欢的东西时,他侃侃而谈,眼神清澈,笑容纯粹,像带出一丝清流,能赶走暑气。

  李杨1978年考入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国家话剧院前身)当演员;1985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导演系;1987年,因为追求女友和自己的电影梦想毅然退学,自费留学德国;2001年放弃了十几年在德国安稳舒适的生活和在主流媒体的体面工作,回国重新打拼,自费拍电影,是想发出不同的声音,引起人们的思考。

  他说,“要做就做到纯粹,我是一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

  简历:李杨,1959年生,陕西西安人,电影导演,2003年完成电影处女作《盲井》,该片获第5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银熊奖,第5届法国杜维尔亚洲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最佳影评人、最受观众欢迎等五项大奖等奖项。时隔4年,完成“盲”系列的第二部《盲山》,并首次在中国内地正式公映。2014年编剧作品《智取威虎山》。“盲系列”的第三部《盲·道》今年有望在院线与观众见面。

  1《盲井》是你的第一部剧情片,讲述了两个生活在矿区的闲人靠害人赚钱的故事,揭露社会黑暗面,直击人性,当时是怎样想到拍这样一部电影的?

  当时有两个条件,一是喜欢这个题材,《神木》这个小说打动了我。我个人对悲剧,对揭露人性的黑暗比较感兴趣。再一个就是那题材可以做低成本电影,人物不多,场景比较单一,这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非常现实的问题。那部电影描写煤黑子的故事,又没有女主角,根本没人会投资,当时我就决定自己出钱拍,我觉得要拍就拍一个与众不同的故事。

  2形成这种揭露的风格和你过往生活有关联吗?

  我是经过“文革”的一代,成长过程中看到了太多人性的黑暗面。我觉得不少人都有恶念,也有善念。你看德国人日常那么彬彬有礼,你能想象战争中变得那样残忍邪恶吗?日本人也是一样。所以我们应该用各种方法把人性的恶揭露出来,只有揭露出来才能战胜它。这种内心的恶,越是提它、批判它,才可以压制它,让人性的善的一面展现和爆发出来。

  《盲山》风格稍微有点变化,画面,包括色彩更像油画,整个长镜头还是进入底层;《盲·道》仍然把目光聚焦在社会底层和弱势群体,讲述了解救街头乞讨儿童的故事。

  3你在德国待过很久,读书并拥有不错的主流的媒体工作,为何选择回来拍片?

  因为文化吧,其实就是一个心愿。我从小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有感情。这也是锻炼我成就我的一个地方,爱之切才恨之深。我在德国学习生活十多年,那时的工作也挺好,在主流媒体德国电视台拍纪录片。为什么很多人都已经在国外那么多年还在谈中国,其实大家就是一个心愿,愿意回到这个土壤,尽自己的力量使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变得更好。其实灾难也是一种素材,揭露人性的丑陋也就是歌颂人性的善良。

  4“盲系列三部曲”这类片子不太容易找投资吧?

  找不到投资,就自己花钱拍。拍《盲井》时,我之前在德国挣的钱全投进去了,投了300万。当时就想自己拍电影。那时刚回国,也不知道在中国拍电影还那么复杂。在国外拍电影很简单,想拍那就去拍,拍完了以后有一个公共机构,给你定这个电影应该是多少岁的人能看的级别。当时拍《盲井》,因为没有拍摄许可证,拍完以后胶片在国内任何一家洗印厂都不会给冲洗,所以我的胶片要拿到澳大利亚冲洗。这大大地增加了成本。

  我十分幸运,《盲井》在国际上收获了很多奖。拿奖对我来说当然会有意义,是对我的一个肯定,但是我拍电影真的不是为了拿奖,电影是我跟社会、跟人沟通的一个方式。我的这几部电影可能比较自我一点,我的一些关于人、关于社会、关于世界的看法,全都融在片子里了,我就是通过这个来跟人沟通的。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