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倪友芝:她从大山中走来
//www.workercn.cn2017-04-01来源: 吉林日报
分享到:更多

她从大山中走来

——记我省满族剪纸国家级传承人倪友芝

  倪友芝,通化县富江人,满族剪纸国家级传承人,从小受到满族乡土文化的熏陶。儿时开始学剪纸,虽过了几十年,但仍能持剪刀将图案跃然于纸上,且乡土气息浓烈、民族特点鲜明。当年只是想在老伴儿面前露一手剪出了个嬷嬷人儿,却使得长白山满族民间剪纸艺术被重新发现,一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重见天日。

  7岁学会剪纸

  近日,记者来到通化县见到了74岁的倪友芝老人,她家客厅中摆放着专为她剪纸用的柜桌,里面放着纸张和部分剪纸作品。在客厅墙上贴着她剪的《人参故事》《龟与蛙》等作品。

  倪友芝的母亲和姥姥都是“在旗的”,姥姥活着的时候,每年都要剪小人儿、龟、蛙等小动物贴到墙上,以示吉祥。倪友芝自小和姥姥学剪纸,现在她剪的东西,都是当时的样子。“我7岁就开始学剪纸了,剪一些小鸡、龟、蛙等动物,主要以嬷嬷人为主。白天我妈去地里干活,我就剪纸给弟弟玩,哄着他。”倪友芝告诉记者,当时她也不知道啥是满族剪纸,就是为了玩。

  当年农村生活条件差,住的都是草房,屋里面是石头墙。“当时缺纸,苞米窝儿、辣椒叶、干辣椒、柞树叶都是剪纸的材料。只有过年的时候,父亲贴对联时才有红纸。我和弟弟就会把对联偷着撕下来,回来告诉父亲说自己掉的,然后用红纸剪纸贴在墙上,可好看了……”回忆着自己的童年,倪友芝满面笑容地说。

  首次亮相全国

  1982年,倪友芝的老伴佟万友调职通化县文化馆,在文化馆举办的一次民间剪纸展览上,倪友芝也剪了两幅嬷嬷人拿去凑热闹。文化馆的人看了后,感觉造型粗糙、图案原始,不是现代剪纸的风格,就将倪友芝的剪纸放在展览的角落里。

  没成想,时任通化地区群众艺术馆副馆长的王纯信来看展览,一下子就被角落的嬷嬷人所吸引。“‘这是谁剪的?我能带走吗?’就这样,王纯信带着这几幅剪纸到省里去了,经省里专家鉴定为纯长白山满族剪纸。”倪友芝说。

  1985年,我省举办“民间美术作品展”,专门为通化市展品提供一个大展室,展出新挖掘发现的满族民间剪纸百余幅。这是满族民间瑰宝在我省的首次亮相,引起了学术界、满学界、新闻界的重视,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同年,13件满族民间剪纸作品参加了在济南举办的全国剪纸展,这是长白山满族民间剪纸在全国首次亮相,引起强烈反响。

  以传承为己任

  “满族剪纸的重要特征是风格粗犷,比如剪天空,可以剪出几道弯,类似云彩;剪大地时,可以简单地剪出几个弯条,代表着道路……”

  说话的工夫,倪友芝就拿起剪刀,很快剪出一个嬷嬷人儿。记者看到,在她的剪纸作品中,多是满族人物,男人的长辫子、女人的大头翅儿以及长袍、马褂,都是典型的旗装;还有很多作品表现的是满族的习俗生活,描绘生产习俗、节令习俗、婚娶习俗等场面,如《推酱》《选人参》《娶媳妇》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还有的是表现长白山区的自然面貌和风物特产,如《狩猎》《放爬犁》;以及长白山区的神话与传说,如《小罕子的传说》《人参仙子》《关东三大怪》……

  作为满族剪纸国家级传承人,倪友芝将传承视为己任,教会外孙女林桐、孙女佟静、孙子佟学峰剪纸,并带过多期学生传授满族剪纸技艺。

  “满族剪纸是珍贵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有效的保护举措就是教学传授。这一传承方式突破了几百年来的母子、母女传承模式,其传承方式的改变,大大提高了传承效力,事半而功倍。”倪友芝说。

  专家简介:

  王纪,女,1975年出生,吉林省通化市人,2008年获得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硕士学位。通化师范学院美术系副教授、通化师范学院中国满族民间美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长白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吉林省重点学科民俗学学术带头人。多年来从事东北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的田野考察,对满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的非物质文化进行挖掘、研究和传承工作。先后出版专著《萨满绘画研究》《最后的木屋村落》《满族民间剪纸》等6部。《萨满绘画研究》一书获第二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二等奖。2011年荣获吉林省第十届长白山文艺奖新星奖,著作《满族枕头顶刺绣》获学术著作奖。出版《长白山满族风情剪纸》《高句丽风情剪纸》集,并从事中国画及剪纸创作。

  参考资料:《山海经》《长白汇征录》《长白山满族风情剪纸风情剪纸》《满族民间剪纸满族民间剪纸》。

  本报记者 毕玮琳 李铭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