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麦英豪:广州现代考古的开拓者(组图)
//www.workercn.cn2017-03-01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麦英豪编撰的主要书籍

2005年5月,麦英豪(左)向宿白先生请教南越国宫署遗址最近考古成果。

2005年,麦英豪(中)与夫人黎金(左)参加广州市第四次文物普查。

  《广州汉墓》

  备受赞誉的《广州汉墓》初稿是在“农讲所”宿舍完成的。这部田野发掘报告由麦英豪和夫人黎金共同执笔。从1961年起,他们白天泡在工地发掘,晚上在家中整理资料,住的是一间约20平方米的小平房。

  发掘报告的编写以墓葬为单元,涉及文字稿、器物登记卡、线图、照片和拓片等,由于房间的书桌太小不够用,麦英豪和黎金就将稿纸、图纸等资料摊放在床上,未完成的就不收摊,以致于有相当一段时间他们只能打地铺过夜。就是在如此简陋的条件下,这对伉俪用一年时间,编写出70万字的《广州汉墓》初稿。

  《广州汉墓》是广州第一本田野考古发掘专刊,为岭南地区两汉墓葬的断代、分期研究树立了标尺。初稿曾得到夏鼐、苏秉琦、黄展岳等人的指导和帮助。1973年,因“文革”中止编写的初稿又开始重新修改,麦英豪比较了《长沙发掘报告》《洛阳烧沟汉墓》两本专刊不同的编写体例,吸纳两者之长,改变原稿的编写体例,采用综合叙述与典型举例相结合的方法,把两汉墓分为五期,每期自成一章,墓型与器型则统一列编。

  《广州汉墓》通过随葬器物的组合变化进行断代,大致勾勒出广州汉代比较系统的、自成序列的考古学编年,学术贡献巨大,惠及后人。但限于篇幅,资料压缩太狠,麦先生常引以为憾,好在这种缺憾后来得到修正。

  2016年11月28日,我国著名考古学家麦英豪同志与世长辞,享年88岁。这位在广州文博系统耕耘了辈子的“老黄牛”曾自题:“六十年田野考古尽心尽力,一甲子三大发现留与后人。”这是对麦英豪先生无私奉献精神的最好诠释。

  

  麦英豪1929年3月出生于广东番禺,广州大学教育系肄业,1952年9月考入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开始田野考古工作。1953年,他参加全国第二届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学习,为日后的科学发掘和研究打下了基础。

  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麦英豪与同事一道奔走于广州市郊的基建工地之间,抢救发掘地下文物。这些发掘丰富了广州古代史研究的实物资料,也使广州的考古工作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广州与西安、洛阳等地一起成为全国“考古发现的重要据点”。

  20世纪90年代以后,虽然麦先生不再担任一般考古发掘项目的领队,但他仍然坚持在田野考古第一线,指导广州重要考古项目的发掘和保护工作,如南越国宫署遗址和木构水闸遗址、南汉二陵、北京路千年古道遗址等。

  麦先生的学术成就与贡献使他成为当代广东四大著名考古学家之一,其经历也被收入《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考古学卷》。

  2015年7月下旬,麦先生被确诊为癌症晚期,必须住院治疗。可是他根本就停不下来,自知是绝症,反倒安慰前来探病的人,说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9月底出院之后,麦先生除了每周两个上午到医院打针,其他时间全心投入工作,参加省、市各种专家会议,还往考古工地跑。有时我看到他拖着疲惫的身躯,与老伴儿黎金相互搀扶走在道上,敬重之情油然而生,也感到很是心疼。

  有一次,我问时任广州博物馆馆长程存洁,怎么不论大小的会议、活动你都让麦老参加?程存洁说,哪里是我们请他,都是他自己要求的,尤其是广州博物馆新馆、南汉二陵博物馆等重大建设项目和广州文博学会的事,他都是主动询问,了解工作进展。

  就我所知,那段时间,麦先生参加广州市海上丝绸之路价值研究及展示、可移动文物普查、考古遗址保护、古建筑维修等专家论证和咨询会,涉及文博工作的方方面面。2015年编辑出版的《广州传统建筑壁画选录》,从选画、设计到撰文、审校等,他几乎全程参与。

  麦先生在住院和回家调理期间,讲得最多的就是工作,文物保护、考古发掘、人才培养,他从不谈个人家事,更不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

  2015年10月的一天,麦先生获悉时任广州市市长的陈建华将登门探望,立即通知广州市各博物馆馆长一同前来,他让大家有什么问题,遇到什么困难,直接跟市长讲。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让陈建华赞叹不已。

  麦先生的个人生活十分简朴平淡,对物质无所追求,不打牌,不看戏,没有其他嗜好,所有时间都放在读书、学习与研究上。他们一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住过4个地方:刚参加工作时住在“农讲所”临时宿舍;1968年年底搬到西湖路文物仓板间房;1988年回迁西湖路才住进楼房;2000年分到了公务员小区的住房。

  20世纪90年代末,广州市文化局给麦先生配备了一辆轿车,可他一次也没用过,70多岁还骑自行车上下班。

  1990年,我随麦先生到北京编排《西汉南越王墓》考古发掘专刊,这部报告将随葬器物放到各墓室叙述,与以往将出土遗物统合起来按质地分类介绍的做法不同,体例上有所创新。各墓室结构、功能逐一介绍,分别介绍各部分的清理经过、室内概况和随葬器物。这样的编排,可直观地看到下葬时的行为意识,充分显示各墓室的不同功能。

  报告编写由麦英豪和黄展岳总负责。出版社听到一些对报告体例不同的看法,麦先生向关注此问题的同行解释,认真地与责任编辑沟通,耐心介绍不同体例的优缺点。

  后来,《西汉南越王墓》获得多项国家级成果奖,还获得读者投票选出的20世纪文博考古最佳图书、20世纪最佳考古发掘报告。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