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欧建平:回望!那一甲子的舞学历程(组图)
//www.workercn.cn2016-11-21来源: 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更多

回望!那一甲子的舞学历程

——访著名舞蹈学者欧建平 

欧建平近影

 

  近日,由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主办的“纪念中国舞蹈史研究60年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60年来,中国舞蹈史研究事业伴随着新中国各项建设事业同步前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不但极好地配合了中国舞蹈艺术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在学术领域中为中国的舞蹈事业创造了填补空白的辉煌业绩。恰逢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两周年,本刊记者就中国舞蹈史的研究历程、中国现代舞蹈以及中国舞蹈传承等方面采访了著名舞蹈学者、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欧建平。

  一甲子的舞蹈研究

  文化周刊:您能否简要谈谈中国舞蹈史研究这60年的状况?

  欧建平:2016年,是“中国舞蹈史研究”进入六十甲子的重要年份。1956年10月,由吴晓邦和欧阳予倩这两位前辈出任组长和艺术指导的“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舞蹈史研究组”在北京成立,由此开启了“中国舞蹈史研究”这项意义深远的文化建设工程,陆续整理、编写、出版了《全唐诗中的乐舞资料》和《中国舞蹈史参考资料》,初步消解了中国舞蹈“有舞无史”的遗憾,并在8年后的1964年,内部印刷了四册本的《中国古代舞蹈史长编》,由此完成了第一期的研究和出版任务,并且培养出了新中国第一代舞蹈史学家———孙景琛、彭松、王克芬、董锡玖这四位先行者,而应邀对他们不吝赐教的则有沈从文、阴法鲁、吴晓玲、杨荫浏、傅惜华、周贻白、白云生、王逊、阿英等多位学识渊博的史学大家;其间,彭松先生调入北京舞蹈学校任教,而孙景琛、王克芬、董锡玖三位先生,以及曾经从事民间“傩舞”和“祭孔乐舞”研究的刘恩伯先生则留在中国舞协,继续埋头舞史研究;第二期成果的完成与出版历时20余年,其中包括了被迫停滞的“文革”10年,孙景琛、王克芬、董锡玖三位先生则陆续加盟了1973年于国务院文化组“艺术研究机构”属下组建的“音乐舞蹈组”、1975年和1978年独立门户的“舞蹈研究组”和“舞蹈研究室”,以及1980年在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和随后易名的中国艺术研究院属下渐成规模、学术影响与日俱增的舞蹈研究所,并在1983至1987年间,以《中国舞蹈史》为名,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齐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西夏元”和“明清”共五本断代史,俗称“五小本”,由此完成了中国古代舞蹈史的研究和出版任务;第三期成果是由刘青弋主编、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简装九卷和精装五卷本的《中国舞蹈通史》,而它在第二期成果基础上的完成与出版又经历了一个20多年,并且在“五小本”的基础上,增补了第一代舞史专家刘恩伯先生的《古代文物图录卷》和第二代舞蹈学者刘青弋的《中华民国卷》,由此将这套《中国舞蹈通史》从第一、二期成果的“古代”一直延续到了第三期成果的“现代”,不仅在中外舞蹈研究领域中,创造了个人分工与集体攻关相结合的典范,标志着中国舞蹈史研究工作的成熟,而且在研究队伍的整体实力、毕生坚守的治学精神、多卷本的宏大规模和“文献—文物—田野三重证据法”的灵活运用,以及图文并茂的形式、严谨缜密的编辑、高贵典雅的版式与精美考究的印刷等诸多方面,创造了无与伦比的世界奇迹,不仅表现出中国舞蹈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国舞蹈学人的治学精神,而且还折射出中国经济与文化投入的同步递增,以及国家与出版界对舞蹈学术成果的日益注重。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