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池莉:不读诗,生活压力才大
//www.workercn.cn2016-07-23来源: 北京晨报
分享到:更多

池莉

  当代著名作家,湖北省文联副主席、武汉市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连续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现居武汉。她的作品大部分体现了武汉的特色,她写的人物大部分也和武汉这座特大城市的性格有关,多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社会反响强烈。

 

  写诗是因为心里冲动

  北京晨报:您从何时开始写诗?能讲讲您一开始写诗的故事吗?是否会被身边的人嘲笑,或者鼓励?

  池莉:这是一个比较惨淡的故事,一道没有结疤的伤口,无法用语言再揭开一次,我用后记写在诗集里了。你翻翻后记就可以了。简单的后记,漫长的故事,贯穿一辈子。在这里,我只能告诉你,嘲笑或者鼓励,那都是最好的,我面对的只有羞辱和惩罚。

  北京晨报:您刚开始写诗时模仿的是谁(或者说最喜欢的是谁)?您会给别人看吗?还是自己写给自己看?是否尝试过投稿之类……可否讲一些相关的故事?

  池莉:刚开始写诗年龄太小了,记不住模仿谁或者没有模仿谁。我们有一句传统的话,总结出诗的规律,叫做“诗言志”。我觉得我的状况比较符合这个规律。就是心里冲动,就是忍不住要胡乱写,就是有一股志气。至于是否给人看或者投稿之类,你这是当今的模式,我小时候是那个时代的模式,完全不同的版本,我的后记里也写了。正是因为无法说话、不让说话、无处说话,所以才愤而写诗。那个时候没有文学刊物了,也没有作家了,直至新时期文学到来,一切才开始复苏。

  我庆幸并感谢命运之神

  北京晨报:上世纪80年代,很多人都在写诗,能否讲述一下当时的故事?为什么当时会有那么多人写诗?当时诗人在普通民众中的影响如何?

  池莉:这个可以接上一个话题。新时期文学开始,诗歌就是先锋。诗句这个东西,总是心里头最先冲出来的情感。如果你了解一下并不遥远的那个背景,你就应该非常清楚为什么诗歌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时候,忽然爆发一大批,正是因为新时期文学开始了,文学的新的春天到来了,敏感的诗句就茂盛地疯长出来。

  其实小说也一样,很快就出来了。那时候真正是一个文学春天,不仅诗人作家纷纷出作品,读者同样紧追着阅读、朗诵、传抄,每个新华书店都拥挤着,都是排队买书的读者;每个报刊售卖亭,都有急切的读者等着购买刚刚出炉的新刊物,火车上、公汽上、轮渡上,到处都是如饥似渴阅读的人们。我非常庆幸并感谢命运之神,让我在那个时刻得以与全国读者遇见。

  北京晨报:上世纪90年代起,写诗的人越来越少,为什么?

  池莉:问得好!切中文学发展史的要害!但是我只能够这么说:我觉得这个没有统计数据,真不好说多少。因为所有诗人都在写,尽管有诗人自杀或者疯掉,新诗人也还是在辈出。就感觉而言呢,可能是少一点,这也是有历史原因的,咱们谈文学话题,不能够失去社会历史背景空谈。你只要回想一下上世纪90年代的背景,就可以理解为什么。

1 2 3 4 共4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