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4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白玉乡,乔治·夏勒在鄂姆措湖边。
组图均由本报记者张宏祥摄

5月24日,乔治·夏勒(左)和同伴高煜芳在鄂姆措湖边做考察记录。

5月24日,乔治·夏勒和同伴在鄂姆措湖边观察湖中的裸鲤。

5月24日,夏勒在鄂姆措湖边捡拾垃圾。
穿着羽绒服和登山鞋,手里拿着一个随时记录的本子,这一切已成为乔治·夏勒荒野调查的标配。
五月末,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资深科学家乔治·夏勒和一起参与荒野调查的工作者冒着寒冷来到位于年保玉则雪山下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白玉乡鄂姆措湖实地调查。
由于车辆无法前进,86岁的夏勒在海拔超过4000米的地方整整步行了10公里,雪山背后的荒野之美是他前进的动力。
多年以前,早期西方旅人对青藏高原的记述就激起了乔治·夏勒的好奇心。他摊开地图,用手指在上面一遍遍追溯前人走过的路。
青藏高原是一块少有人工雕琢的野性大地,湖泊有如融化的绿松石,究竟是什么让我如此迷恋这个地方?乔治·夏勒一遍遍问自己。
但他坚信一位德国诗人的话:从内心里发出的声音,绝不会欺骗希望的灵魂。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夏勒已60多次来到中国。近日,他再次来到青海进行荒野调查。他说,是机会和命运让他来到中国,而他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共同经历的岁月已化为不变契约,让他继续在中国追寻自然之美。
寻找最美图腾
1933年,乔治·夏勒出生于德国柏林,十多岁时,他们举家搬到美国密苏里州。
童年时的他喜欢收集鸟蛋,还挖空心思建造过一个养着蜥蜴、小老鼠的迷你动物园。20世纪50年代他进入美国阿拉斯加大学,“如果成为保护生物学家就可以让兴趣成为职业。”
这成了他毕生的追求。此后50多年,夏勒的野生动物保护生涯丰富而传奇,足迹遍及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的荒野。
要保护一种动物,首先要了解它的动向。非洲草原上的狮子、印度中部地区的老虎、巴西的美洲豹、中国四川的大熊猫、青藏高原上的藏羚羊以及雪豹,都是他研究保护的对象。
无论在哪里做研究,他总会选择一种当地动物作为自己的图腾,一种美丽、有趣又急需保护的动物。例如大猩猩、大熊猫。在西藏羌塘,藏羚羊成为他的图腾。“每次荒野调查,当云雾散去,山丘原野再度浮现,我欣赏藏羚羊,雪地里的散乱足迹犹如它们自己的文字。”
“现在我的足迹遍布全球32个国家,年轻时我就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子远离城市,走进寂静荒野的生活。有时我们住在帐篷里,我的孩子经常以遗弃的小狮子为伴。”
夏勒是世界上最早对大猩猩进行研究的科学家之一,20世纪50年代末,为了近距离研究大猩猩,在刚果时他经常和家人睡在离黑猩猩种群不远处。
后来他与当地政府和民间保护者一道,建立保护区,并将这一与人类亲缘关系最亲近的物种从灭绝的边缘挽救回来。
对自然的爱早已融入乔治·夏勒的血液。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巴西研究美洲豹时,每次坐着一条独木舟去野外考察时,他怀里经常抱着一只小野猪。“小猪非常聪明,它是我的宠物,也是我在荒野外最亲密的伙伴。”
夏勒同样敬畏老虎的强大,在他眼里,老虎拥有耀眼的美丽外表,轻盈的优雅姿态以及强悍的力量,是地球上最为神奇的生命形态。
“没有什么是永远安全的,一个国家若是珍爱某种动物,就一定要实时监控,用心守护。我希望自己的研究可供未来的研究者回溯过去,与他们所处的时代进行对比。”夏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