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技能大师占绍林:巧力施为 一步成坯-职工风采-中工网

人物

职工风采

国家级技能大师占绍林:巧力施为 一步成坯

2020-07-10 07:35:05 来源:人民日报

  大件拉坯,一次成型,经占绍林的手,器物线条圆润、造型饱满……占绍林,42岁,江西鄱阳人,国家级技能大师,首届“赣鄱工匠”荣誉称号获得者。自16岁学习拉坯起,已在行业内磨砺二十六载,他将陶瓷造型由传统三节拉法改进为一次性拉成。

  “嗡嗡嗡……”机台转了起来。占绍林(见上图,本报记者王丹摄)将一块准备好的泥巴,“啪”的一声摔到台面上,找准了“中心”,只见他双手扶着泥巴,向上运力,渐渐地,泥巴被“抱”起,大拇指向中心“挖”下去,其余几根手指并齐置于外延,多余的泥巴不断地从指缝涌出,再快速地抹掉。匀速的旋转中,一只碗样的物件有了雏形,随着碗口越拉越大,边缘越拉越薄,转台的速度也逐渐放缓。不到3分钟,一只圆润、挺拔的敞口碗坯便做成了。

  说起陶瓷艺术,人们首先想到的或许是过釉上色、工笔描绘这些工序。然而,作为制瓷的第一道工序,拉坯独具魅力,极其重要。在“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瓷都景德镇,72道工序里都有佼佼者,而占绍林无疑是拉坯工艺中最优秀的匠人之一。

  取泥、压平、开口、提升、抹平……机台上,占绍林左右手的配合默契,力度与机器的惯性相协调,脚下的控速板更要时紧时松。为了提升拉坯技艺,占绍林总结出了五步成型法。这种方法需要匠人做到胸中有丘壑,手下有乾坤,才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虽然现在的陶瓷生产基地都有自己的练泥机,但是拉坯师傅最开始学艺都要练习踩泥、揉泥。占绍林16岁从鄱阳湖畔的占家村来到景德镇,跟着师傅学习。冬天零下三四摄氏度的环境,占绍林光脚踩泥,反复练习。而景德镇的瓷泥,更软黏,只有用羊头揉法才更易于排出气泡。师傅为了考验徒弟揉泥的功夫是否到家,往往撒几粒米到泥里,直到徒弟把米粒一颗颗揉出,这块泥巴才算是揉到了位。“手艺人讲究的就是这些,在技艺成熟之前用的就是笨功夫,半点马虎不得。”占绍林说。

  传统上,做一个陶瓷大件,需要上中下三节分开来做,再组合在一起。可是这种“拼接”而成的器物可能在烧制过程中出现问题;此外,陶瓷行业有一个传统叫“三分拉七分修”,即在拉坯之后还需修坯。景德镇瓷泥因其软黏的特性,坯体更厚,就更费泥料与时间,修坯成本很高。

  一次成型当然更好,但并不容易。半根锯条,一双巧手,力度、水分、干缩比,每一部分的控制都要精细到微毫,可谓是对动力、物理、风向等多门学问的综合运用,才能造就一件线条流畅、薄厚均匀、造型完美的器物。

  在拉坯练习中,占绍林有一个习惯,那就是机台一旦开启,就要拉到极致,“哪怕下一秒你不做了,但是一定要把手里这块泥巴拉到满意为止。”占绍林所创立的拉坯一次成型技法融入了雕塑的精神,使制瓷真正做到“九分拉一分修”,甚至“不修”。

  说起何为工匠精神,占绍林有自己的想法,“把手艺做到极致是首要且必须的,但还不够。更重要的是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并且做好传承。工匠精神意味着一个时代、一群人、一件事、一辈子的传承。”

  占绍林性格爽朗、爱好交友。自己的技法,他毫无保留地展示给他人。现在,占绍林创办的基地成为50余所大专院校、几十所民间教育机构的实训基地,自2011年开设高级研修班以来,已培训包括大学生、窑口技师及陶瓷爱好者近3万人。在拉坯的过程中,占绍林有了不少感悟,他说:“我这一辈子注定要与泥共舞!”(记者  王丹)

编辑:姚怡梦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他们为3.91亿职工发声——代表委员“微...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 热点人物

    致敬抗疫“无名英雄”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朋友圈中的职工话题⑨:完善大病保...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人生近四十,她们在造梦的行业清醒着努力着

    告别温婉的富察皇后,身披铁血经纪人的战袍,秦岚将自己所处的演艺圈挑开一角,呈现给观众。职场剧《怪你过分美丽》中,她饰演的经纪人莫向晚夹在流量小花林湘和昔日影后阮荔华之间,披荆斩棘游刃有余。

  • 刘国梁首次以世乒联理事会主席身份亮相

    国际乒联网站消息,世界乒乓球职业大联盟非洲论坛8日在线上召开,刘国梁首次以世乒联理事会主席身份亮相并做了演讲,非洲各乒乓球协会主席以及主要的工作人员参加了该论坛。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80后公益践行者李闯:放弃高薪回农村创业 助销千万斤农产品

    近日,80后创业者李闯接到了广西百色果农的求助,希望帮助销售小台农芒果,以免农民一年的心血付诸东流。李闯已经记不清这是自己的团队参与的第几次助农行动了。“前些日子我们助力河南中牟蒜农的销售,还得到了央视微博等权威媒体的转发,最终帮助销售了200多万斤大蒜。”

  • “卤蛋西施”的致富经

    沿巫峡口南侧的301省道盘旋而上,行车八九公里,记者看到了一栋崭新的白色小楼,这就是远近闻名的“艳姐农家乐”,浓香的卤味正从里面飘溢出来。艳姐名叫龚克艳,有“卤蛋西施”之称。她不仅靠自己的双手走上了一条“舌尖上的致富路”,而且带动一些乡亲们脱了贫。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