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瑞凤:社区好管家 老人“好闺女”-职工风采-中工网

人物

职工风采

潘瑞凤:社区好管家 老人“好闺女”

2018-12-11 08:18:31

潘瑞凤(右二)和居民在一起

  因为孝心,潘瑞凤成了西城区广内街道西便门东里社区的社区工作者,一干就是18年。这些年,潘瑞凤的孝心,不仅给了母亲,社区中的每一位老人,她都装在心中。提起她,老人们都会竖起大拇指,“真是好‘闺女’”。

  心细如针

  给社区修路建坡道

  西便门东里社区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社区里的路30多年就没怎么修过,很多地方坑洼不平。赶上雨雪天,别说老人难行,就连骑自行车的年轻人都可能陷进坑里,大家都盼着修路。

  潘瑞凤先找物业,但物业公司是房管办改制,没有多余资金修路,又找街道办事处……层层审核,总算让这件事“八字有了一撇”。2009年年底,老路开始翻修了,潘瑞凤更忙了。她组织居委会,和居民反复沟通,把修路进程和所有施工细节都告知居民,避免施工方和居民产生不必要的矛盾,“咱必须考虑周到,不能把好事办坏了。”潘瑞凤说。

  不到两个月,老路换新颜,平平整整,居民们都乐开了花。

  不仅是社区里的路,楼门口的台阶,老年人、残疾人出行也不方便。潘瑞凤下决心给楼门口修坡道,理顺出行“最后一公里”。她通过协调社会资源,反复与办事处、残联等沟通,终于落实了修坡道的事宜。

  “在社区工作,还真得像绣花针似的,一针一针,想细想全,真正给居民办实事。”潘瑞凤说。

  积极协调

  解决老人用餐问题

  西便门东里社区常住居民达3000余人,其中近三分之一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潘瑞凤经常主动上门,陪老人聊天;逢年过节还邀请老人们到社区参加活动,以排解老人的孤独。她发现,社区里,不少老人独居,儿女不在身边,腿脚又不利索,要是赶上下雨下雪,买菜做饭都很难。

  老人们遇到的这些难题,潘瑞凤瞧在眼里,记在心上。她和社区同事联系上了附近的一家机关食堂,通过合作共建,暂时解决了几十位老人的吃饭问题。需要用餐的老人越来越多,一家食堂解决不了问题。她又找到社区附近的东兴楼。协商之后,酒楼愿意以优惠的价格,给社区老人提供送餐服务。2013年开始,社区的空巢老人们在家就可以享用老字号的美食。后来,德馨养老院也加入到为老人提供餐食的服务中,加上“15分钟生活圈”网络订餐,社区老人们的吃饭问题解决了。

  “不仅吃饭不愁了,还能吃得顺口,吃得香,特别开心。”老人们的话,让潘瑞凤开心极了,“咱家大爷大妈吃得热乎,我们社区工作者的心也热乎。”

  榜样带路

  成立“助老特需服务队”

  潘瑞凤对老人的关心、关怀,居民们看在眼里,也深有感触。2014年,社区成立了“助老特需服务队”,很多居民也加入这支队伍,开始帮助老人们解决生活中的小事、急事和难事。

  7号楼的李老太,已经90多岁了,老伴儿过世早,唯一的女儿又长期在国外生活。2015年夏天,志愿者连续两天上门探视,门怎么也敲不开。正吃午饭的潘瑞凤接到电话后立刻赶到7号楼。这次,门开了,老人昏昏沉沉,一看就是病了。潘瑞凤赶紧请来医生,又和志愿者分成小组24小时守护老人,轮流为老人按摩、喂饭、喂药、做清洁护理,直到老人的女儿从美国赶回来。

  “这些年,国家为老服务政策正在逐年完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给老人发放了一元理发券,可有的老人腿脚不方便,连小区大门都出不去,有券也难理发。”潘瑞凤把社区有手艺的志愿者都组织起来,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理发。理发难解决了,又有老人反映修脚难。潘瑞凤找到老字号清华池,请来技师,定期为老人服务。志愿者还与高龄空巢老人结对子,每周至少探望三次,问个平安。

  如今,志愿者已有近50人,在大家心中,“老人们的事,就是社区的头等大事。”

  创新管理

  “一门式”服务方便居民

  潘瑞凤和同事们还创新社区管理,方便居民生活。比如“一门式”服务,在社区,居民到居委会办事进一个门,找一个人就都能解决,“即使一个人不能全程解答、全程解决,也会介绍下一位同事继续解决。”潘瑞凤说。

  比如“虚拟养老E键通”,这个电话的功能都是一键,有亲情呼叫、医疗咨询、快乐驿站、家政服务、急救,一键对接。

  2012年,社区建立了数字图书馆,被首都图书馆命名为“四级联网一卡通”图书馆,居民不出社区就能够借阅首图、区图、街图和社区的图书。社区里还有市级科普宣教基地,是全市首家三维立体科普生态体验厅,居民可直观感受海洋、沙漠、地震等。

  社区半封闭,仅大门就有5个,可监控探头一直没完善。2014年潘瑞凤借着提升科普社区水平的契机,在社区安装了51个监控探头,无死角覆盖。探头装好了,小区里很少再发生偷盗事件。

  【对话潘瑞凤】

  午报记者:您原来的工作跟现在的社区工作差别大吗?为什么会选择到社区工作?

  潘瑞凤:我以前做财务管理,跟社区工作的差别还是挺大的,无论是工作的性质还是工作环境,都有很大不同。2000年,我的父亲去世,那个时候,我希望能多陪陪我母亲,所以就想找一个离家近的地方工作,就来到了社区。

  午报记者:你刚到社区的时候是不是年轻人不太多?您为什么能干这么久呢?

  潘瑞凤:以前,社区工作者的年龄结构普遍偏大。我开始从事社区工作的时候,不到30岁,确实算是年轻人了。不过,现在,我发现,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到社区工作。我觉得这跟人们的需求、社会意识的提高和年轻人思想的转变都有关系。

  午报记者:这两年,全市都在开展“背街小巷整治提升工作”,咱们开展了哪些工作?有没有什么困难?

  潘瑞凤:我们参照“十无”标准,集中清理街巷胡同内的违规牌匾、占道经营、地桩地锁、僵尸车等,街巷秩序明显变化,同时对临街违法建设、开墙打洞、乱停车、违规出租、架空线、道路破损等违法违规问题进行核实,制定治理实施方案。

  困难肯定会有,比如街面上一家经营了近20年的烟摊,听说要拆,情绪比较激动,我带着工作人员主动上门沟通,告诉他如果还想继续经营,我们可以帮忙一起寻找合适的铺面。商户看我确实在为他着想,态度缓和了许多,最后也顺利搬走了。

  午报记者:如果有年轻人想到社区工作,您想对他们说什么?

  潘瑞凤:小社区,大舞台!社区工作大有可为,只要你肯投入、肯付出,再平凡的工作也能做出闪光点。

  记者 陈曦

来源:中工网——《劳动午报》
编辑:尹文卓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时代楷模

  • 热点人物

    中国职工讲故事之五十七·“教二代”用10...

  • 热点人物

    张玉滚:教书育人十七载 把山路走成通天大...

  • 热点人物

    以匠心守初心 铸就匠人精神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中国女排:团结拼搏 永不言弃

    说起用一个体育比赛项目,来命名一种精神,大家会想到中国女排,这个在国人心目中有着特殊地位的体育项目,象征着团结拼搏、永不言弃。历久弥新的女排精神,在过去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时代的拼搏印记。

  • 雪域江源:追梦足球路上,他们不孤单

    时间的推移并没有减少她对足球的爱,现在她在离家120公里外的玉树称多县工作,每周五从单位回家,周日再返回称多。她的周末时间,几乎被足球填满。她俏皮又有点自责地说:“不踢球吧,脚痒;去踢球吧,又愧对家人。”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为柳工装上“雄心”的企业家

    “以前‘中国制造’给人的印象是价格低,质量和售后服务一般。现在要改变这种印象,我们就要向中高端发展,向品牌发展,坚决反对低价竞争。”作为一艘正在破浪前行的巨轮的掌舵人,广西柳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曾光安的前进目标非常明确。

  • 沈宗贤:“我是台湾青年,我在大陆乐业”

    对他来说,做出到大陆的决定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在英国,大家都说大陆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沈宗贤说,自己没有考虑回台湾,“北京、上海、成都、重庆、厦门……大陆的选择太丰富了。”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