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鸡毛换糖”到“点石成金”-职工风采-中工网

人物

职工风采

从“鸡毛换糖”到“点石成金”

2018-08-14 16:38:24

  2005年4月到2006年3月,我受组织委派,担任中铁电气化局浙赣铁路电气化工程项目部党工委书记,带领施工队伍来到享誉中外的“小商品之都”浙江省义乌市,驻扎在东江街道宗塘村,在工程建设和日常生活中,亲身感受到义乌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蓬勃生机,在日记上留下了这样的一段文字。

  义乌美丽。路平,街净,树绿,花香。奔腾的婺江穿城而过,翠绿的群山环抱起伏。

  义乌繁华。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万商闹市车水马龙。

2005年张世永在义乌参与浙赣铁路电气化建设

  当我第一次来到这座起源于秦朝史称乌伤的江南名镇时,映入眼帘的是靓丽的风景,传入耳蜗的是商埠的喧嚣。我对这座养育过“初唐四杰”骆宾王、“抗金名将”宗泽、“杏坛神医”朱丹溪和最早将《共产党宣言》译成中文的教育家陈望道、历史学家吴晗等名人的文化古城感到新鲜、陌生和好奇。

  由于浙赣铁路提速改造工程的工作关系,我有了更多的时间住在义乌,有了更多的机会了解义乌。所见所闻,让我无时无处不在感受着市场经济的勃勃生机。义乌的迅速崛起,向人们昭示了这样的信息:发展是硬道理,效率是硬指标,诚信是硬功夫。

  在改革开放前,义乌还是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人多地少难吃饱的穷县。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随着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商业政策的适度放宽,以前偷偷摸摸游走在乡间、手摇拨浪鼓、肩挑大竹筐、“鸡毛换糖”的小商小贩才正大光明地走进县城摆起了地摊。义乌人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靠党和政府的富民政策,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努力,硬是把一个破烂不堪的乡村集市发展成为一个闻名全国的现代化、国际化的小商品城。义乌人不无自豪地说起他们的发展历程:“十万(注:年收入)只是平常户,百万已经有无数,千万开始找新路,亿万创业不止步。”他们执著地追求,勇敢地超越,争先恐后地创造着发家致富的奇迹。义乌大街上,奔驰、宝马满街跑,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个事实。

2005年12月23日,领导慰问浙赣线干部职工

  讲效率,这是我对义乌人的一个鲜明的印象。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跟义乌市铁路建设办公室的陈工坐上了开往杭州的同一趟列车。说起浙赣铁路,陈工流露出几分得意。他说:“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义乌市政府曾向浙江省和铁道部打报告申请,要求对已经陈旧落后的义乌火车站进行改造,未获批准。十年间,虽然义乌市政府领导换了两届,但政府改造车站的初衷不改。2003年春天,我们得到浙赣铁路将进行提速改造的信息,市领导立即进行研究论证,仅用一天的时间,就办完了各种报批手续。市委书记、市长向铁道部和浙江省立下军令状:决不给工程拖后腿。”

  在后来进行的施工协调中,我又多次见到陈工,并认识了主管义乌铁路建设的市人大常委会楼主任。为了解决下旺、五星、枫溪等几个村子的阻工问题,我在一天上午找到了正在主持一个重要会议的楼主任。他走出会议室听了我的汇报,立即拿起电话把镇街领导请来商议。他说,浙赣铁路工期这么紧,千万不敢耽误。在和义乌地方同志的交往中,我更深地领会到“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的含义。

  诚以待人,信以立身。这是我对义乌人的又一个切身感受。我们的房东姓宗,三十来岁,是一个村的党支部书记。夏天到了,义乌供电紧张,我们驻地经常拉闸限电。我找到宗书记,让他想个解决的办法。第二天,他就买来了电缆,请来了电工,要从变电站另拉一条电路。见他大汗淋漓的样子,我们项目部许多人为之感动,主动走下楼去,帮着他把电缆敷设到电缆沟里。

  我们项目部经常印些图纸、买些办公物品,在市里找了一个小店,只要把送货时间告诉小店老板,那就不用再操心了,到时候保证不会耽误。

2005年11月1日,张世永(左)在浙赣铁路义乌车站施工现场接受采访

  在购物时,我饶有兴趣地参观了义乌国际小商品城。黑头发、黄头发,黑皮肤、黄皮肤的客商摩肩接踵,好不热闹。只要谈好价钱、交货付款方式,你就可以等着拿货了,商铺老板肯定不会骗你。一位经销小五金的姓周的老板说:“骗人的事儿万万干不得,丢了信誉,就断了财路。是傻瓜才骗人!”

  在义乌的日子里,常常被这里的事情感动着。忙完了一天的工作,实在按捺不住心中的感动,于是写出一段文字,与朋友共享。

  我们已经步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如果问,谁是神州大地上发挥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最佳实践者,那么,义乌毫无疑问实至名归。

  义乌,一座面积仅为1105平方公里的小城,却创造了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连续10年全国第一、内贸网商密度全国第一、外贸网商密度全国第二、快递业务量占全国1/30、外贸出口占全国1/62的传奇。从最初的“鸡毛换糖”到现在的世界“小商品之都”,义乌用短短的30多年时间,坚持党政有为和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相结合,把发挥政府这只“有形的手”与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作用有机结合起来, “无中生有”的发展、“点石成金”的发展, 弹奏出了一曲美妙的协奏曲。 (讲述人:张世永)

来源:中工网
编辑:朱晶晶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以匠心守初心 铸就匠人精神

  • 热点人物

    这是老马同志,今年200岁

  • 热点人物

    一生一“事” 匠人匠心

  • 热点人物

    劳动者之歌:奋斗·2018劳动者风采录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开办土特产电商扶贫网店 贫困生返乡精准扶贫

      葛荣英曾是校园里的贫困生,为了脱贫,他选择了创业。大一暑假,受电影《中国合伙人》影响,葛荣英和舍友“瞄准”了校园里的桶装水店。地板砖的购买、3吨多黄沙水泥的搬运、墙壁的粉刷……都是他们亲自动手。学校对创业政策的扶持,以及学校领导老师的关心,让他们的创业项目顺利进入轨道。

  • “农二代”创业越来越红火

      85后陈加毅的创业目标是建立新西兰式猕猴桃庄园。他对500多亩的果园里引种的每一棵猕猴桃树,“都像对自己的小孩一样呵护着”。2012年3月,陈加毅从外贸公司辞去工作,回到浙江省长兴县煤山镇十月村创办澜山农场,当时的他是人们眼中的“另类青年”:曾经拼命地跳出农门,如今又扎根农村在农业领域创业。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