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新:把战舰从纸上“送”入大海-职工风采-中工网

人物

职工风采

张国新:把战舰从纸上“送”入大海

杨元超 李振华
2018-07-13 09:40:59

江南造船集团公司首席专家张国新——

把战舰从纸上“送”入大海

  盛夏,长兴岛,骄阳似火。坐落于此的江南造船集团公司一派繁忙。巨大的船坞中,几艘舰船已进入最后的调试交验阶段。

  目睹这样的熟悉场景,江南造船集团公司首席专家张国新心中依旧振奋。这位从车床工人起步的造船专家,投身我国舰船制造事业近50载。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那一年,他走上了舰船监造岗位。这些年,他先后监造20余艘军民舰船,带领团队完成第二代驱逐舰建造任务,实现国产新型万吨级导弹驱逐舰成功下水,见证了江南造船集团乃至中国舰船制造的快速发展。

  “过去40年,我们一路奔跑,追平了与先进造船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

  张国新有个习惯,只要出差到沿海城市,哪怕工作再忙,也要抽空到海边走走,闻闻海水的味道,听听波涛的声音。

  小时候,张国新就特别向往大海。读书时,老师在历史课上讲到,鸦片战争列强从海上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大门。不知什么时候,造船梦的种子在他的心中悄然发芽,张国新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造出先进的战舰来保卫祖国。”

  1968年,18岁的张国新走进江南造船厂,做了一名普通的车床工人。每天加工螺丝、螺母,虽然人在船厂,却几乎接触不到船。张国新回忆那段日子:“当时就觉得现实跟理想差距太大了。”

  然而,苍天不负有心人。凭着优秀的工作表现,张国新被江南造船厂推荐到上海交通大学深造,他选择了梦寐以求的船舶设计与制造专业。

  机会来之不易。在大学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毕业返厂实习一年后,他走上了船舶监造岗位。

  如果说设计师是在纸上为战舰绘就宏伟蓝图,那么监造师就是把纸上战舰“送”入大海的人。在船舶监造岗位上,张国新每天不仅面对设计图纸,还要负责物资和人员调配、协同工厂各个部门,事无巨细,件件都需上心。下班回到家,他依旧坚持“充电”,一本又厚又重的《舰船概论》和一本翻得卷了毛边的英汉字典成为他的“伴侣”。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主战舰艇与国外先进战舰有不小差距。1981年法国海军“贞德”号直升机航空母舰和“福尔班”号护卫舰来华访问。张国新走上两艘战舰,被宽阔的舰体和现代化的武器装备所震撼。

  他终于等来了大显身手的机会。80年代中期,我国决定自力更生研制第二代导弹驱逐舰,首制舰的监造任务落到了张国新的肩上。

  当时,国内还没有建造过这样的现代化战舰,配套装备涉及上千家厂商。张国新回忆:“当时压力很大,如果搞不好,无法向领导和同志们交代,以后研制先进主战舰艇的信心也会受到打击。”

  张国新带领团队研究发现,按照现有的平面建造方法监造,新舰的质量和进度都无法保证。他大胆地提出了立体建造方法。这种全新的建造方法,对建造工艺和质量要求极高。他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开展攻关,在国内大型水面舰艇的船体结构建造中借鉴民船设计成果,运用了全新工艺,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张国新参加了舰艇的每一次水面航行试验。“有一次上船试验,风浪特别大,我的五脏六腑快要吐了出来。难受归难受,可心情很兴奋,因为只有在这种恶劣的海况下,才能真正检验出战舰的质量和性能。”张国新说。

  进入新世纪,“中华神盾”等一批主力战舰陆续问世。张国新带领团队在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上下功夫。他们总结出“一条半造船法”,让产品可以分为若干建造阶段,等时段、等节奏、流水化生产,使舰船的建造效率成倍提升。

  2008年6月,江南造船集团公司迁至长兴岛,生产能力较之前成倍提升。张国新自豪地说:“过去40年,我们一路奔跑,追平了与先进造船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

  “船厂是舰船的母亲,我们造的舰要经得起历史检验”

  一次,张国新对一艘即将舾装下水的战舰进行检查,发现一处零件安装质量不过关。他语重心长地对技术人员说:“我们了解一个造船人,是通过他建造的产品来认识的。船厂是舰船的母亲,我们造的舰要经得起历史检验。”

  “讲百年信誉,造一流舰船”的“江南精神”,早已融入张国新的血脉。

  “你发现没有,新型舰外观线形特别平滑流畅。舰船一个大的分段,误差不超过3毫米。”在一艘正在建造的某型舰船前,张国新向笔者饶有兴致地介绍造船的新工艺。

  正是这不超过3毫米的误差,曾让张国新一连十几天辗转反侧、一筹莫展。

  “好舰要用好钢”,这是张国新一直以来的质量追求。某型舰在建造时,需要采用一款特种钢,这种钢强度高、韧性好、耐海水腐蚀性强,但焊接后很容易发生裂缝。几位经验丰富的焊接专家纷纷请缨,却一一失败。

  眼看就要影响新型战舰的建造进度,张国新心急如焚、夜不能寐。“一定要啃下这块硬骨头!”他索性搬到工厂,与技术人员吃住在一起。在他的带领下,技术人员试验了上百种焊接方法,终于攻克了该材料的焊接难题。

  通常来讲,每艘舰船有数百个大小舱室。底层舱室空间狭小,又没有通风系统,环境恶劣,员工只能躬身小心爬进爬出。江南造船集团公司装配首席技师耿隆征说,为了检查焊缝质量,张国新坚持每个舱室都要亲身查验,一艘船光“爬舱”距离就达到几十公里。

  上世纪末,采用智能制造技术成为国际造船工业的潮流,国外部分船企基本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而我国船企仍以机械化、半自动化为主,在打磨作业等环节,仍然是手工操作。

  “人控质量的传统做法很难适应新型战舰的建造,对焊接质量的管控必须升级换代。”在一次建造工艺分析会上,张国新提出了运用科技创新提升建造质量的想法。

  张国新团队通过焊机联网建立庞大的数据库,用计算机测算和控制每一个焊接工作点的参数。在焊接过程中,电流、电压有丝毫差错,系统就会自动报警,中止工人操作。“全国技术能手”陈景毅兴奋地说:“‘机控质量’实现了船体的精密制造,真正把新型战舰打造成毫米级工程。”

  熟悉张国新的人,都知道他有句口头禅:“决不让建造技术难题成为装备性能瓶颈。”近年来,张国新和他的同事们不断攻关,接连创造出多项推动工艺革新、提升建造质量的新技术,用“江南精神”打造出了令人惊喜的“江南速度”。

1 2 共2页

来源:解放军报
编辑:梁雨桐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以匠心守初心 铸就匠人精神

  • 热点人物

    这是老马同志,今年200岁

  • 热点人物

    一生一“事” 匠人匠心

  • 热点人物

    劳动者之歌:奋斗·2018劳动者风采录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足球回家”,这么近却那么远

      英格兰队,还是未能闯过半决赛的关卡。梦回1966,成为海市蜃楼;“足球回家”,成为球迷拿来调侃的一个梗。

  • 克罗地亚:又是一场逆转大戏

      “想证明自己是世界最强”不仅是洛夫伦一个人的心声,更是克罗地亚队想要实现的目标。如今他们要闯过的最后一道关口,就是7月15日晚的决赛。克罗地亚队决赛的对手是法国队,20年前的世界杯半决赛,正是法国队淘汰了克罗地亚队晋级决赛并最终获得冠军。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聚焦“联合国村”青田 十万侨商“回乡”

      每两个月往返中国和欧洲一次,随身带的“新三样”是身份证、护照、绿卡,爱喝浓缩咖啡也爱家乡那碗米面。克罗地亚华侨陈映烈笑称,自己是做着全球贸易的“两栖人”。

  • 张河川:中国将为世界高铁建设提供更全面可行的方案

      中国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河川近日在第五届中俄博览会上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近年来,中国高铁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正在走向世界,将为世界高铁建设和发展提供更全面可行的方案。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