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大渠两代守水人-职工风采-中工网

人物

职工风采

阿克大渠两代守水人

2018-06-22 14:49:44

王建国的母亲仍生活在阿克大渠龙口,守着老屋,守着龙口。图为王建国兄弟和母亲在一起。

  6月,夏天的脚步悄悄抵达阿尔泰山,清冽的河水蜿蜒流淌,来自阿尔泰山的雪水从克兰河引入沃野,灌溉巴里巴盖垦区克木齐盆地万亩良田,源源不断的生命之水滋养着绿色家园。

  逆流而上,位于阿勒泰市南郊的“阿克大渠”渠首静静伫立,渠首下的河水哗哗作响,这条以阿勒泰市和克木齐共同命名的大渠流淌了半个世纪,王建国和父亲王焕友在这条大渠上也坚守了近半个世纪,大渠两岸兵地双方10万亩土地直接受益,为两岸的各族群众带来福祉……

  初夏时节,正是农田和草场灌溉的高峰期,加上前些天的大风天气造成河水湍急迅猛,在克兰河大峡谷的阿克大渠,十师水利管理处阿苇滩水库管理站职工王建国在大渠上不分昼夜地忙碌着。

  就像父亲王焕友当年一样,王建国把青春岁月也留在了这条大渠上。

  一

  1964年春,陶峙岳、张仲瀚陪同时任国家农垦部部长的王震来到十师一八一团一营视察,陶峙岳当场挥毫写下这样的诗作:

  “塞外江南克木齐,屯边垦植两相宜。

  田畴染绿黄沙净,林带成荫引路迷。

  戈壁翻身为沃土,阿山遍野走羊羝。

  共看白岭千秋雪,也作春潮灌入畦 。”

  此后,这首脍炙人口的《塞外江南克木齐》在兵团广泛传诵。

  同年,王焕友从山东青岛转业来到一八一团,在塞外江南克木齐扎根,戍边守土,建设家园。

  在挖渠引水、开荒种地的火热年代,由于积劳成疾,军人出身的王焕友患上了严重的胸膜炎。1972年10月1日,在这个颇具纪念意义的日子,倔强且不服输的王焕友举家来到了阿克大渠龙口,成为这个龙口的守水人。

  土块垒的两间房屋、一对军垦夫妻、几个儿女,第一代守水人在荒凉、寂寞的龙口驻守,用拓荒者的汗水为阿山脚下的粮仓提供水源,用兵的精神为塞外江南染上绿荫。

  最初,这片荒芜的土地没有人烟,也没有路,渠岸就是路。没有地,就在渠首边开垦土地,父母沿着这条路巡渠,孩子们沿着这条路上学。一家人以渠为伴,守着渠、护着渠。

  作为家中的长子,王建国早早学会了替父母分担重任。受父亲影响,14岁时,王建国就学会了看云识天气、根据天气情况调节闸门、计算放水量……严酷的环境、生活的磨砺,小小年纪的王建国俨然成为一个经验丰富的看水人。

  高中毕业后,王建国积极报名参军,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退伍后,面临选择的时候,父亲的一句“回来看龙口吧!”就把年轻的王建国留在了龙口。

  仿佛是一种宿命,王建军像父亲当年一样,穿着一身橄榄绿回到了阿克大渠龙口,和父亲一样,他把自己的青春也交给了龙口。

  阿克大渠全长22公里,不仅灌溉克木齐3000亩土地,沿途还有一牧场、阿苇滩、气象局等单位,22个乡村、10万土地直接受益于这条大渠。为充分利水资源,解决下游的用电问题,一八一团架设了120公里的高压输电线路,使38个乡村用上了水电。把“功勋大渠”的徽章送给阿克大渠实不为过。

  二

  在用水高峰和克兰河的枯水期,王建国每晚都睡不好。水量有限,王建国要站在兵地共同利益的角度,仔细算账,确保下游用上水。

  阿尔泰山区的暴雨说来就来。

  1991年7月的一个夏夜,一阵疾风过后,暴雨倾盆而下。害怕雨水导致渠水漫顶,王焕友一刻不停地巡渠。雨大心急,王焕友猛地滑倒,顿时,右脚腕钻心般疼痛。大渠安全了,王焕友的右脚却骨折了。

  后来,医生在王焕友的右脚腕里装了一块钢板,支撑着他继续在这条渠上巡视。

  一直以来,多年的疾病折磨得王焕友直不起腰背,脚受伤后,王焕友又开始带着王建国的弟弟王建军巡渠。

  或许是一种使命在召唤,1991年,王建军接过父亲的班,1993年,弟媳接了母亲的班,守在龙口。王建国在水电站守水,王建国的爱人在水电站工作。一条大渠上,一家、两代、6口人在此驻守,奔流不息的渠水流淌了半个世纪。

  起初,王建国对父亲的选择并不理解。

  年轻时,王建国经常和父亲说:“在这图个啥,人也见不到,交通不方便,面粉都不够吃,大雪封路,几乎与世隔绝……”日子久了,王建国渐渐明白了肩负这份职责的含义。

  王建国巡渠,背一壶水,带几个馍馍就出发了,没有交通工具,只能靠一双脚,哪里危险就加固哪里。常年坚守,他对大渠的脾气和秉性了解得一清二楚,看水,听水,就能判断出该放多少水。大雨季节来临,王建国更是繁忙,也更加细心,生怕水流量太大,造成垮堤事件。

  阿尔泰山区天气多变,大渠管理路段偏僻,交通不便,道路不畅通,只能步行,王建国已记不清在这条水渠走了多少趟。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王建国从未想过离开,这里寄托着王建国的理想。

  三

  40多年的坚守,王建国付出了很多很多。

  如今,母亲朝玉香还住在龙口,守着和王焕友亲手盖的小屋,守望着两人种的树,守着难舍难分的龙口。

  “那时候,孩子爸爸身体不好,带着孩子来到龙口。在这里很少见到其他人,孩子们见到放羊的人,都会好奇地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地看着。”朝玉香谈起当年的生活。

  同样,受父母影响,王建军从小跟着父母管水,长大了,他也接过了接力棒,继续管水,性格耿直的他对工作一丝不苟。

  王建军在父亲栽种的树木旁又开垦出菜园,种花草、果树,把生活打理得有滋有味。家还是原来的家,龙口还是原来的龙口,兄弟俩却悟出了简单快乐的人生哲理。

  在王建军的记忆中,过去住的是半地窝子,路不通,一般的车进不来,出行要赶毛驴车。冬天出不去,要备够一个冬天食用的面粉和清油。“管水这个活,也出不去,只能在家里搞点副业,喂鸡、种菜。管水需要强烈的责任心,出了问题,就会影响老百姓的生活。”王建军说。

  如今,王建国也到了快退休的年龄。不论在哪里,耳畔都仿佛会响着克兰河的水声。王焕友离开阿克大渠龙口的时候,因为耳边听不到水声,总是睡不着觉。现在,王建国也落下了同样的毛病,听不到水声就难以入眠。(兵团日报驻十师记者站 樊晓丽)

来源:兵团日报
编辑:石熙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劳动者之歌:奋斗·2018劳动者风采录

  • 热点人物

    奋斗·最美职工

  • 热点人物

    一生一“事” 匠人匠心

  • 热点人物

    情感与责任铸就工匠精神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谢震业:“我一直是个追赶者”

    谢震业说,这个成绩是被“大哥”苏炳添逼出来的,5月27日的国际田联尤金站上,苏炳添在超风速的情况下以9秒90获得第四。按照中国田协的亚运选拔标准,每个项目只有两个名额,想要和“大哥”一起站到亚运赛场的谢震业逼出了自己的最好水平。

  • 《新五环之歌》被诉侵权 岳云鹏和“美团”遭索赔

    “啊,五环,五环套餐配大蒜……呦呦,我把外卖送到五环,送完这单后面还有两单……”很多人都听过“小岳岳”说相声时唱的这首歌。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