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雕刻大师颜桂明:和玉石“对话”的四十年-职工风采-中工网

人物

职工风采

玉石雕刻大师颜桂明:和玉石“对话”的四十年

2018-04-20 09:33:30

和玉石“对话”的四十年

——访上海工匠、玉石雕刻大师颜桂明

  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独特的精神象征。也因此,千百年来各种流派的玉雕艺术一直有序传承。作为一名海派玉石雕刻技艺的传承者,颜桂明从业四十多年来只做了一件事:和玉石“对话”。而在这个过程中,颜桂明和他的作品,也见证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现代玉雕风格的流变、创新,以及中国艺术品市场不断繁荣的进程。

  1970年代结缘手工业行当

  “有一门手艺傍身总是好的”

  颜桂明小时候住在当时的南市区惠宁路。彼时,那一带开着许多手工合作社、小作坊,自然也就汇聚了各行各当的手艺人。大约是受这一氛围的影响,颜桂明从小便相信一点:“有一门手艺傍身,对以后的生活总归是好的。”十几岁时,他曾跟着附近的木匠学做家具,结果师傅把桌子脚做走形了,颜桂明却做得很好。“后来想想,大概是有点动手做东西的天赋。”他说。

  上世纪70年代,颇有盛名的上海玉石雕刻厂工业中学招生,考虑到南市区的手工业比较发达,就给这个区域定了40个名额。就这样,已在这方面显露特长和兴趣的颜桂明在老师的推荐下,如愿于1976年进入上海玉石雕刻厂工业中学就读。“我们这个中学的特点,就是半工半读。一部分时间学文化课,一部分时间学白描、素描、泥塑等美术基础。最重要的是,在这里学生和工人是一体的,随时能交流。”

  最初走进玉雕厂的车间时,看到老式的笨重机器上切料时不停转动的刀锋,不时有石沫、金属沫飞溅出来,碰到身体便立刻划出一道口子,颜桂明心里有些害怕。不过,这一点畏惧很快被喜悦代替:“看到一块一块的材料,经过一道道工序的琢磨,最后能变成那么漂亮的成品,心里喜欢得不得了。后来到二年级,自己就能做点岫玉的小鸭子、小鸳鸯这些简单作品,觉得很有成就感。”

  1979年,颜桂明毕业后被分到玉雕厂技术要求最高的人物车间。“一般没瑕疵、好的材料大都是做器皿。比较需要创意,借病发挥的玉料则送到人物车间来做,借由题材的设计与变化,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又因为雕刻人物的题材往往也附带动物、花鸟一起设计,所以挑战性也大。”颜桂明解释说。两年后,经过平时的评分考察积累,颜桂明得到一项“殊荣”:可以自己画图设计。在他看来,这是一道“分水岭”,意味着自己的能力得到认可,适合在这个行业继续发展。

  市场经济催生巨大活力

  “传统行业也要寻找新方向”

  在上海玉雕厂学艺、工作的几年,让颜桂明打下了坚实的底子。“在计划经济的时代,学习氛围非常好,因为大家的生活条件、收入水平都差不多,没什么好比的,只有一门心思地做玉,你争我赶地比学习、比技术。正是得益于这一点,我们的基础打得非常夯实。”

  颜桂明从业的最初几年,玉雕是一个“特种行业”。由于当时国内消费水平低下,艺术品没有市场,上海玉雕厂的所有产品都是用于出口,从而赚取外汇。最高峰时,这里有一千多名工人,年产值可达到800-1000万元。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厂里所有的产品都是订单作业,不用担心销路,但正是由于作品单一,对个人的创作束缚较大。

  老话说“一招鲜,吃遍天”,颜桂明渐渐意识到,这在以后将是不可能了。于是,1987年的最后一天,颜桂明离开了上海玉雕厂。“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幕拉开,市场经济的氛围渐渐起来。在这个过渡阶段,谁也不确定以后的路到底该怎么走,我只知道,该出去学点新东西,找找方向。”就这样,颜桂明先到苏州、扬州学习苏派、杨派玉雕,接着又到了深圳。在这个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颜桂明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市场经济氛围:“到了深圳才发现,这里的产品注重设计和创作,已经开始用宝石级材料制作作品,我第一次接触到了高档翡翠,作品开始真正从以前的工艺品转向艺术品的层次。”因为地理优势,当时深圳的玉雕主要销往港台,作品紧贴市场需求,上世纪90年代时这里的玉雕市场已经相对成熟,而这也很快影响到内地市场的发展。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文化也日益繁荣,整个玉雕市场逐步由外贸过渡到内需为主。而素来讲求流畅精致的海派玉雕创作,更是非常活跃。此时在业内已有名气的颜桂明回到上海,开始了全新的创作阶段。在颜桂明的师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宁芳眼里,这个徒弟能在玉雕行业有所成就不是偶然,除了刻苦、悟性高、胆子大,还在于:“他比较爱学,只要对玉雕创作有促进的,他都拿过来用,所以不断有新的东西出来。”除此之外,“他还赶上了好时代。”

1 2 共2页

来源:劳动报
编辑:葛文琦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钟扬:一粒种子的初心与梦想

  • 热点人物

    一生一“事” 匠人匠心

  • 热点人物

    情感与责任铸就工匠精神

  • 热点人物

    讲述匠人故事 传承匠心力量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龚琳娜:在西雅图唱响“魅力中国”(图)

      龚琳娜在4月2日西雅图贝纳罗亚音乐厅的演出中,带来了经过她的德国丈夫老锣改编的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并以高超的演唱水平一人分饰三角地演绎了歌曲《山鬼》。

  • 香港音乐人林夕:“台湾好幸福”? 我不这么看

      林夕在文中写道,五六年前他接受台湾媒体访问,对台湾的主观印象就是“台湾很幸福”,认为台湾有全世界最好喝的茶、最好吃的米饭,而且吃下去很安心。但两年多前开始双城生活,真正生活在台北,才了解到一般香港过客难以深入接触的台湾问题,譬如食品安全问题等。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王磊:我们要走的是从1到100的创业之路(图)

      王磊告诉记者,这片膜涉及新视界自主开发的多项关键技术,包括柔性塑料衬底、Ln-IZO TFT薄膜晶体管、OLED发光材料和器件,以及薄膜封装等核心技术。经过几年努力,新视界不仅掌握了技术,还优化了整套生产流程,降低了生产成本。

  • “90后”大学生马周明:返乡创业

      和许多大学毕业生选择留在城市不同,“90后”大学生马周明选择返乡种地,追逐自己的创业梦。今年,马周明和别人合作承包了300亩土地,准备扩大沃柑种植面积。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