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宝明:把奉献精神植入灵魂深处-职工风采-中工网

人物

职工风采

侯宝明:把奉献精神植入灵魂深处

2018-04-09 09:50:19

侯宝明为学生作道德教育报告

座右铭

敬老助残、扶危济困,弘扬中华传统,引领文明风尚。

  善行故事

  今年将满60岁的侯宝明,是衡水市市直机关事务管理局的一名职工。他四十多年如一日,热爱公益事业,尽自己所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把为社会奉献爱心融入血脉、植入灵魂深处。他省吃俭用,帮助和资助特困生49名,帮助80多个特困家庭和50多位失独老人渡过难关,累计捐助各类善款19万余元。他还组织发起了衡水第一个公益组织“衡水爱心小分队”,参加各类公益活动千余次。

  多年来,侯宝明先后获得河北十大文明市民、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2017年度,衡水爱心小分队被河北省14个部门授予“学雷锋优秀志愿服务组织”。

  ■家喻户晓的城市公益品牌

  1996年,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侯宝明牵头成立了“衡水爱心小分队”,如今核心成员800余人,队员来自各行各业,有公务员、教师、工人、个体经营者等,共计4600余人。多年来,他和衡水爱心小分队走遍衡水的大街小巷,先后捐助失学儿童120余人,公益演出600余场,受教育观众达7万余人次,学雷锋做好事近6万次,30余人坚持义务献血十多年之久,参加植树造林、环境保护、义务献血、扶危救困等各类公益活动1600余次,已逐步发展为衡水家喻户晓的城市公益品牌。

  景县王润芝一家四口,有三个残疾人,生活很困难。家中住房房顶漏天,随时可能倒塌,侯宝明给他们带去米面油和2000元善款,又找当地政府、民政局等部门,将危房翻盖。他还安排这家的残疾孩子学画内画鼻烟壶,有了固定的经济收入,挽救了这一家人。

  桃城区有小姐妹俩亚美、亚茹,母亲长期患病住院,治病欠下很多债务。2015年8月,父亲又因车祸去世,家中没有了经济来源,姐妹俩都辍学了。侯宝明知道后马上拿出3000元,为孩子交上学费,解了燃眉之急。他又找爱心企业募捐到善款3万元,并积极联系有关部门,为她们办理了低保。衡水爱心小分队将两个孩子纳入帮扶范围,共献爱心,一直帮扶到大学毕业,如今小姐俩已经能够自食其力了。

  ■公益活动向精准扶贫延伸

  多年的公益做下来,侯宝明开始思考扶危济困的深度和广度,他认识到,不仅要物质扶贫、治标,还要精神扶贫、治本。要把敬老助残扶危济困向精准扶贫延伸,把公益事业做得更深入扎实。

  为了宣传、落实好国家在不同时期的政策,推动和助力衡水市精神文明建设,侯宝明先后帮助筹建了“衡水市爱心使者艺术团”“衡水市阳光京剧社”“衡水市东方鼓乐团”等民间文艺团体共16个。他带头捐款,发动队员献爱心,联系有关部门支持,筹集资金四万多元购买音响、设备、服装等,他们努力创作出高质量、接地气、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2010年以来,下基层、下社区、下企业、下敬老院等,先后义务演出500多场。2015年,他们创作的音乐剧《美丽衡水大家建》被选送上了衡水市春晚。

  2016年4月8日,衡水爱心小分队向衡水市各界人士和各社会团体发出“春风送暖活动”倡议书,通过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和“送政策、送科技、送文化、送健康、送温暖、送欢乐”的“六送”活动,深入基层,精准帮扶,力争让每一个贫困户都不掉队。仅2016年,侯宝明带领衡水爱心小分队走进8个县市区的36个村,进行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慰问帮扶孤寡老人、英模人物、困难家庭、残疾人、特困职工等近百人次,上门慰问贫困家庭二百余户,发放慰问品、慰问金合计五万余元。他们还为村民们发放了各类农业技术图书、扶贫宣传资料二万余册(份),为贫困村一千余名群众进行了义诊,行程共计五千公里,受益群众多达二万余人次。

  侯宝明和衡水爱心小分队在助力精准扶贫中开展的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弘扬了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他们一路播洒爱心,奏响了一曲精准帮扶的时代高歌。■苏忠 刘闻

来源:中工网--《河北工人报》
编辑:葛文琦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钟扬:一粒种子的初心与梦想

  • 热点人物

    一生一“事” 匠人匠心

  • 热点人物

    情感与责任铸就工匠精神

  • 热点人物

    讲述匠人故事 传承匠心力量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兴源复合肥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造力:心中装着乡亲们

      张造力,吉林省兴源复合肥有限公司董事长、兴源粮食收储有限公司董事长,同时,他是长岭县新风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兴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吉林省优秀共产党员。

  • 新疆叶城:第一书记教贫困村妇女家门口创业致富

    正午时分,阿扎提古丽的糕点房生意红火,放学的孩子们、接孩子的家长们将小小的房间挤得满满当当。巴哈利、核桃酥等民族特色糕点新鲜出炉,满屋飘香。每天制作五六种蛋糕面包、十多种饼干甜点,让阿扎提古丽和她的两个同为贫困户的创业伙伴忙得不可开交。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