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儒敏:办教育要守正创新-职工风采-中工网

人物

职工风采

温儒敏:办教育要守正创新

2017-10-18 10:25:00

  “有一种说法,认为理想的大学学习是‘从游’,如同大鱼带小鱼,有那么一些有学问的教授带领一群小鱼,在学海中畅游,长本事。当年就有这种味道。”温儒敏在回忆王瑶对自己的影响时这样感慨。他总看到先生在读报,辅导学生时也喜欢联系现实,议论时政,品藻人物。导师的入世和批判的精神,在温儒敏身上留下很深的影响痕迹。

  温儒敏受惠于20世纪80年代,也感激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使命感、事业心,以及对久违了的学术的向往与尊崇,都在学术的重建中得到痛快淋漓的表现。温儒敏说,我们这一代学者很多人都有过艰难的岁月,但又真的很幸运能在那个年代投身学术。

  二

  做学问,温儒敏下的是笨功夫。他恪守王瑶“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师训,不趋时、不取巧,追求一种沉稳扎实的学术风格。

  温儒敏的博士论文《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是研究思潮的。当时文坛正在呼唤回归现实主义,许多文章都在说这个词,对它的来龙去脉却不见得清楚,梳理一下是必要的。他就选择了这个难题。他说,这是“清理地基”,要用“史述”的办法,把现实主义思潮发生、发展与变化的轨迹清理出来,对于现实主义在新文学发展过程中所起的推进或制约作用,作出客观的评说。

  温儒敏找到一个当时还较少使用的词叫“流变”,一下子就把思路点亮了。回过头看这部著作,他有些不满意,认为写得有点平。但那时关于思潮流派的系统研究还很少,这是第一部叙写现实主义思潮史的著作,开了风气之先,颇受学界的注意。

  不过温儒敏更看重《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这是他的代表作。1990年前后,他给学生开现代文学批评史的课,意在把批评史古今贯通。现代文论给人的印象似乎“含金量”不高,当时北大研究古文论的有三四位专家,可是没有人关注现代。别的大学也大抵如此。温儒敏认为,现代文论也已经形成新的传统,对当今文学生活有弥漫性的影响,不可忽视。他率先在北大开设现代批评史这门课,由于当时这方面的基础研究薄弱,他几乎要从头做起,非常费功夫。一两轮课下来,积累了大量第一手材料,问题意识也突出了。

  温儒敏认为自己的批评史研究并不全面,但现实的指向性明显。他强调从以往批评家那里获得某种批评传统的连续感,把重点放在论说最有理论个性和实际影响的批评家代表上,注意他们对文学认知活动的历程,以及各种文学认知在批评史上所构成的“合力”。文学史界高度评价这种“合力说”,认为有方法论的启示。这本书至今仍是现代批评史领域引用率最高的一部著作。

  还有一本书在文学界几乎无人不晓,那就是温儒敏和钱理群、吴福辉两位老同学合作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最初这本书是为自学考试编写的,发表于1983年—1984年的《陕西教育》。该书和其他同类文学史很不一样,这是用专著的力度写就的教材,带有强烈的理论个性,引发的话题很多,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也很大。如今这部书已经是许多大学中文系指定的基本用书。但当初此书也曾遭遇退稿。评论家黄子平那时是北大出版社的编辑。温儒敏去找他,希望在北大出,黄子平说没问题。半个月后黄子平无奈地告诉温儒敏:领导说你们还只是讲师,写教材欠点资格。这本书后来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20世纪90年代末才回到北大出版社修订再版。《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出版30年来,已48次印刷,印数130多万册,其影响之大是温儒敏未曾料及的。

  温儒敏的众多著作,很多都是在文学史的教学中“提升与结晶”的,和教学关系密切,如《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一直被许多大学中文系列为研究生教材。温儒敏在现代文学研究方面成就显著,但他对自己的研究并不满意,对人文学界研究日趋泡沫化的状况也很担心。这“不满意”也许就酝酿着某种突破的内力吧。

  从1999年到2008年,温儒敏担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极少有人称他“温主任”。在学校称呼“官职”他会感觉不自在。

  温儒敏担任北大中文系主任9年,老师们印象最深的是他提出“守正创新”的办学理念。其含义是既坚守中文系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又在新的时代环境下有所发展和创造。他尽量给老师们创造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

  温儒敏很反感浮泛的学风。他担任中文系主任时期,全国的大学正在扩招,多数中文系“翻牌”改为“学院”。校方也曾征求意见希望把中文系改为文学院。他说没有必要,等全国都“升格”完了再说。

  温儒敏认为,办教育还是要求实守正,不要改来改去太多“动作”。特别是像北大这样的老校,要看重“文脉”。“我们讲文脉,讲传统,不是摆先前阔,而是要让文脉来滋养我们当前的教学研究,现在,人文学科越来越受到挤压,北大中文系还能取得一点成绩,在全国同一学科仍能整体领先,我想还是靠‘老本钱’,在‘守正’上下了些功夫,所谓创新仍然是要有‘守正’作为基础的。”

  温儒敏出台了多项措施改进和规范本科生与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在全国率先提出博士论文匿名评审和导师回避制度,以及教师业绩评定中的“代表作”制度,引起广泛注意。

  三

  表面上,温儒敏温文尔雅,但是无论担任北京大学出版社总编辑,还是接掌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他都有一套有效的管理方式。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真“有点‘冲’,好像并不符合自己的个性”。正是这股“冲”劲儿,温儒敏带领团队全力以赴,半年多的时间出版五六十种校庆图书,为当时北大百年校庆交上一份完美的答卷;也正是这股“冲”劲儿,温儒敏以“不睡觉也要干出来”的豪情带领出版社编辑,快速高质地推出72卷本大型古籍整理项目《全宋诗》,获得1999年年度国家图书奖,至今仍是北大出版社首屈一指的标志性出版物。

1 2 3 共3页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牛文娴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十九大代表风采录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讲述匠人故事 传承匠心力量

  • 热点人物

    “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23年,用心血铸...

  • 热点人物

    三代人的坚守铸就塞罕坝精神

资讯·快评

娱乐 · 体育

  • 朱婷来了就夺冠

      土耳其女排超级联赛新赛季的首项赛事——超级杯赛昨天战罢,中国球员朱婷效力的瓦基弗银行队最终以3比0横扫上赛季联赛冠军费内巴切队,夺得了新赛季的首个冠军,朱婷赛后身披五星红旗登上了领奖台。

  • 安导心里有数了

      随着中国女排今年最后一期集训于10月14日结束,作为执行教练,安家杰今年开始全面接手中国女排训练和比赛的指挥工作,他也总结了全队今年的整体情况和个人收获。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缤果盒子创始人陈子林:想更便利必须无人

      3年前,当陈子林决定做无人便利店的时候,有人笑话他,也有人离开他,“他们说我疯了”。3年后,“缤果盒子”从广东中山这样的小城市走到了中国互联网创业的中心北京。

  • 吴仕刚:茶产业铺就了致富路

      自从家里开农家乐以来,花溪区久安乡雪厂村的吴仕刚一家每天都忙个不停。   吴仕刚家开的农家乐名叫“醉茶香”。“醉茶香”为何让很多客人“醉”在其中?吴仕刚道出了他的“生意经”。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