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张彦:“桥吊状元”向世界展示中国速度
//www.workercn.cn2017-10-04来源: 解放日报
分享到:更多

  正在桥吊操作室中作业的张彦。 资料照片

  车行在前往洋山深水港的东海大桥上,迎面一辆辆开往上海的集装箱卡车。完成集装箱从船上到车上作业的,是上港集团洋山港区的桥吊司机。

  34岁的张彦是他们中的佼佼者,2011年6月他以每小时196个集装箱的速度,第四次刷新自己保持的桥吊作业世界纪录,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速度。如今,他光荣地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这位桥吊状元用自己的奋斗,成就了新时期上海产业工人的光荣与梦想。

  从“慢手”到优秀学员

  在外人看来,开桥吊不是一件太难的活儿。司机坐在高处的操作室中,通过目测和双手操控,把吊具移动到集装箱的上方,放下吊具,让吊具上的锁钮穿入集装箱的锁孔,之后抓住集装箱的吊具上升再移动,到了指定位置再把动作倒做一遍,或是把集装箱从码头放上船舶,或是从船舶卸到码头。

  “其实,不确定因素有很多”,站在岸吊林立、巨轮云集的码头边,张彦告诉记者,实际操作中既要考虑几十吨的集装箱因为快速移动带来的惯性,还要面对海边大风、船舶摇晃、海面反光等不利影响,这考验着桥吊司机的技能水平。合格的标准是,从16层楼高的操作室往下看,集装箱装卸误差不能超过半个拳头。

  有人说,张彦可以在50米高空用机器夹住一根筷子,然后送入地面上的酒瓶口中。他没有否认,只是淡淡地说,集装箱装卸能一次性完成。

  可谁能想到,2006年刚来洋山港参加桥吊培训时,张彦是班上成绩较差、上手较慢的人,“怎么办?只能笨鸟先飞呗”。那时候,一个工班12个小时,他就坐在师傅边上看12小时,等师傅去休息了,就到其他桥吊上学习,每天进行总结并在下次上岗时实践。就这样,张彦逐渐掌握了这个铁家伙的脾气,等培训结束后,张彦成为最优秀的学员。

  收获来得很快。2007年5月,24岁的张彦以每小时97个集装箱的速度,打破了原来每小时80箱的世界纪录,“当时我脑子一片空白,怎么也想不到我一个普通工人会和世界纪录联系起来。”之后,他继续苦练技术,三度刷新世界纪录,把操作速度提高了一倍。

  张彦所在的盛东公司团委书记姚增华给出了一组数据,进入上海港13年来,张彦累计完成了约63万个集装箱,如果把他装卸的箱子垒起来,相当于2960座东方明珠塔的高度,为公司创造超2亿元的装卸收入。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没有发生过一起质量事故。

  成功秘诀是多琢磨

  在同事刘舒逸看来,性格温和、做事稳当的张彦非常喜欢琢磨,“我们完工后去休息,但他喜欢‘复盘’,回想一下哪个环节还没做好,哪些步骤可继续优化。”

  有人问张彦,“你已经是世界冠军了,还要这么拼吗?”“现在第一不代表永远第一,现在没出现事故不保证永远安全”。张彦给自己定下了“小目标”,每次作业都要找差距、去摸索、做改进,“很多人问我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大概就是多想、多钻研吧。”凭借这种精神,他参与了“吊具箱外闭锁问题”“故障报修系统”等12个项目的技术攻关,单单推广“新型桥吊节能操作方法”一项,就能省下不菲的能源开支。

  自己的事认真琢磨,张彦还会去关心“别人的事”。刘舒逸举了个例子,大部分司机关心如何提升桥吊技术,但张彦会去思考怎样提高整条作业线的速度,“他研究图纸,给控制室提供建议,保证候场、吊装、运输等步骤能衔接顺畅。”而在张彦看来,集装箱装卸绝不靠单人打拼,而是一个团队的整体协作,“我的成功离不开团队效率的提升”。

  工作10多年,张彦始终与桥吊为伴。凌晨5点15分坐上单位班车,前往120公里以外的洋山港码头;8点上岗,晚上7点下班,10点到家,“一开始看到东海大桥还很兴奋,到后来一上车就睡觉”。当被问及如何能长期坚持做一件事时,这位“80后”有自己的看法,“天天就是抓吊集装箱,肯定会感到枯燥,但你可以把它当作是玩俄罗斯方块呀。大家身边有不少人喜欢‘海淘’,通过我们的努力能让大家提早拿到心仪的货品,多好的一件事。”

  他又想了想,“电视中在播到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长时,配的都是码头作业的画面,我们工人很自豪。”

  希望徒弟打破纪录

  其实,张彦父亲也是位港口工人,“现在工作条件好了,但老一代海港人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精神要永远传下去。”

  2011年,公司成立了以张彦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他有了传技带徒、传承精神的职责。“80后”的师父怎么与“80后”的徒弟相处?张彦把徒弟们当作自己的朋友,年龄差距不大,交流起来没障碍,严肃的教学互动也能变得活泼些。有时候,张彦出去开会或者参观,也会带着徒弟一起去,“现在技术发展太快了,我希望他们能多学一点,综合发展。”

  这些年来,以劳模工作室为依托,张彦带领团队积极发挥“传帮带”的作用,把带教工作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仅2016年就培养出技师2人,高级工19人。姚增华说,张彦从没有“教出徒弟,饿死师父”的想法,相反他的最大愿望就是,“我的徒弟能打破我的纪录”。

  作为上海基层党员的先进典型,张彦担任着全国青联常委、团市委常委、市国资委团工委副书记等职务。如今又被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张彦看到的不仅仅是那份荣誉,更多的是那沉甸甸的责任与义务,“我来自一线,一定要把基层产业工人的声音带到党代会上去,履行好自己神圣的使命。”(记者 洪俊杰)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