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舍饲养殖,不再打地铺
//www.workercn.cn2017-09-14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大风吹散了日月山上的雾,雨后草场上晚归的羊群走得不紧不慢。

  45岁的陈生财是大石头村的养殖大户,也是致富带头人,家里有350多头牦牛。这个藏族汉子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每年收入小30万,两个孩子在外地上大学。”

  “要坐两天班车,到400公里外的果洛去收购牛羊。”陈生财19岁开始贩卖牛羊,一次收购70只牛羊,“然后边走边放牧,晚上打地铺。没啥特殊情况,十八九天后才能走回村里,将牛羊卖给村里人和周边村子的人。如果牛羊没有伤亡,一次能挣2000元钱。”

  贩卖牛羊利润低又辛苦,陈生财决定转型,拿出所有积蓄搞养殖。

  “起步养了150只羊。”陈生财说,当时想得简单,“只是拉个围栏把牛羊圈起来,就那么露天养着。”

  没想到,由于没有畜棚,一场大雪过后,出生不久的羔羊有一半被冻死。

  “而且草场不大,牧草不充足,一入冬就得从外面购买牧草。每吨1600多元,这又增加了养殖成本。”陈生财诉苦,羊肉价格波动大,等到出栏时,赚不到钱不说,还赔本。

  羊没生财,转而再养牦牛。此时,恰好赶上精准扶贫政策落地,陈生财将牦牛的养殖规模扩大。“在政府帮扶下建了4栋畜棚,每栋补助1万多块钱。”

  陈生财说,如今牛犊基本没有死亡。他还流转了150多亩草场,种植燕麦、黑麦草等牧草,收割囤积。冬天无需再花钱买草料,养殖成本大大降低。

  有了钱,陈生财换了房。原来的老屋夯土为墙、和泥做顶,窗户小,光线暗,火炕漏烟,味道很大,墙都熏黑了。

  “再瞧如今的新居,窗明几净墙白,简直是从昏暗的‘土窝子’搬进了敞亮的‘阳光房’。”陈生财说。炉中火旺,炕锅里散发出诱人的肉香味儿,那是他媳妇在准备午饭。

  告别了冒着风雪放牧,也无须在路上打地铺,陈生财满脸幸福,满心温暖。(王锦涛)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