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在非洲,中国志愿者“自带干粮”反盗猎
//www.workercn.cn2017-07-17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更多

  “吃没吃过的苦,看终生难忘的景”

  有个志愿者,被芒果蝇在皮肤上产了卵,蛆就在皮下寄生了下来,在他体内到处钻来钻去,最后去中国援津医疗队才把蛆取出来

  在距离祖国万里之遥的津巴布韦当野保志愿者,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吃没吃过的苦,看终生难忘的景。”参加了3次志愿行动的张广瑞说。

  “在这里要应付的挑战,都是在国内根本想不到的。”张广瑞让记者看了身上被蚊子和跳蚤咬的70多个包,“这里的虫子特别毒,有些肿包半个月都下不去。上一期有个志愿者,被芒果蝇在皮肤上产了卵,蛆就在皮下寄生了下来,在他体内到处钻来钻去,最后去中国援津医疗队才把蛆取出来。”

  由于距离首都哈拉雷太远且交通不便,蔬菜的补给成了一个难题。记者在志愿者宿营地的厨房看到,除了各种品牌的咸菜之外,只有储存时间较长的洋葱和土豆等几样东西,绿叶菜则是完全没有。

  “国家公园有规定,所有补给都必须从外面带入。我们在这里不能种菜,不能钓鱼,也不能打猎。”王珂苦笑着说。“补给又比较难,要弄到新鲜蔬菜,几乎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

  旱季还好说,每年11月至次年3月的雨季才是对补给的最大考验,因为道路泥泞,车子很难进来,补给往往要一两个月才有一次。

  张广瑞回忆起人生中吃过的最难忘的一碗回锅肉。“那是第一次来马纳普斯,当时正值雨季,其他补给品基本都吃完了,只能天天啃土豆。一天晚上,我们在厨房找到一块肉,时间放久了,都有点臭了,硬着头皮用这块臭肉和大葱炒了个回锅肉,没想到还挺好吃,味道至今难忘。”

  没有酬劳,咬得一身包,天天跟动物周旋,还要自己贴钱吃喝,是什么样的动力驱使这些中国志愿者来到万里之遥的津巴布韦,投入反盗猎工作?

  “很多外国人对中国人有偏见,认为中国人爱买象牙,爱吃野味,是动物的‘天敌’。”志愿者袁洵杰说,“我们希望用自己的志愿行动改变他们的印象。”

  “当你驾驶着三角翼,你就相当于拥有‘上帝视角’,可以从数百米高空俯瞰大象奔跑;当你住在保护区里,你就是万千生灵的一员,早上走出帐篷,发现大象在远处看着你,你会感慨,这才是真正的大自然。”志愿者梁佳俊说。“身为一名野保志愿者,你所获得的,远远超过你所付出的。”

  来津巴布韦之前,志愿者王伊琳对这趟非洲之行有不少顾虑。但一个多月的志愿工作之后,她已经不想离开了。在国内有手机依赖症的她,现在可以一两天不碰手机。

  “有一天早上,天刚拂晓,一只狮子来到河边,看着朝阳,我就这么远远地看着它的背影。这是我一生中见过的最美的景象。”王伊琳说,中国志愿者来到这里,正是希望通过自己的付出,让这样的美景能够永恒。

1 2 3 4 5 共5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