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我的布衣父亲
//www.workercn.cn2017-05-10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很小的时候,我以为我的家在郑州,黄河就从离家不远的地方流过。我已经不记得这种误解是如何产生的,也许是只知道这两个地名,于是就就近对号入座了。而事实是,我们的村子在离郑州足足有6个小时车程的河南省东南部,离县城还有10公里的路。所谓的“黄河”,只是村里的一条引水渠罢了。

  现实和想象之间的落差,让小小的我怅然若失。这种失落无关周遭的贫穷和落后,而仅仅是一种身处世界边缘的孤立感。

  我爸比我更早也更切肤地感到小地方的局限。初中毕业时,他去报考中专,但差了几分。原本准备复读一年再考,但是就在那年,学费从每年五毛涨到了五块,他上不起了,于是拾起瓦刀,做了当地年轻人都会做的建筑工。我问过他,那你怪我爷爷吗。他低下头,喃喃地说,他也不是不上心,他是确实拿不出那些钱啊。

  直到许多年以后,我们时不时回到老家的村里,他经常还会指着路边某栋破旧的楼房,说,你看,这就是我盖的。然后说起他当时是怎样做了一年就靠着出色的活计成了工头。“指挥好几十个人,”他说这话时,热火朝天的工地就好像是他的战场,“拿破仑不是说过嘛,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

  工头虽然威风,但他知道那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先后去平顶山、北京和温州打工。在温州,写得一手好字、办事认真的他很受老板赏识,待遇很不错。我妈和我都被接过去团聚,我也在当地的小学里借读了两年。

  我要上初中了,因为没有户口,只好转学回到老家。我爸辞去了他的工作,拖家带口回到了老家。老板打电话来挽留,让他到北京做分站主管,他谢绝了。他知道,凭我妈软弱的性格,她根本管不住我。

  在老家,我爸盖了两间鸡舍,拉来长长的鸡笼,开始养鸡。假期里我会给他帮帮忙,我们边干边聊,情绪来了,他就开始背诸葛亮《出师表》中他最喜欢的那段,“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他还会许多古文和诗词,背起来洋洋洒洒,这是他最引以为傲的事情。那场挡住他出路的考试中,他的语文得了90多分。

  他把走出这个小地方的全部希望,都放在了我的身上。同时落在我身上的,还有巴掌和皮带。皮带挥过来的时候,唯一能庇护我的,就是我妈。她个子矮小,力气不大,一条胳膊护着我,另一条胳膊支开我爸。混杂着责骂、哭喊和求情的“老鹰捉小鸡”游戏,要半天才能消停。

  我爸不但自己打,还鼓动老师一起打。每当我进入一个新的班级,他就拎着鸡蛋、茶叶去见我的班主任,嘱咐他们,随便打,打坏了我负责!

  养鸡没几年,他开起了出租车。买了第一辆车之后,又想借钱买第二辆。他发现,在我们这个迅速扩张的小城里,一辆车一年的升值,比开一年车的收入都多。但是胆小的我妈总是劝他稳妥一些,不要轻易举债。之后的几年,钱越攒越多,车价也越来越高,总是差那么一点。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