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余家华:从猎人到“猎”盗猎人
//www.workercn.cn2017-03-27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更多

从猎人到“猎”盗猎人

一位老农的反盗猎之路

余家华在上山途中介绍如何通过地上的痕迹辨别动物的种类、数量等(2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陈地摄

  头发花白,背脊佝偻,个头不高的余家华是四川茂县茶山村一位普通农民。65岁的余家华挽救了许多动物的生命。

  九顶山前倚岷江,背靠成都平原,方圆数百平方公里郁郁葱葱的森林,是野生动物的绝佳栖息地,也是四川大熊猫走廊带的重要区域。长期以来,斑羚、林麝、红腹锦鸡、川金丝猴等众多野生动物在此繁衍生息。“六七十年代那会儿,山上至少有十几万只动物!”余家华说。

  余家华家住的茶山村是距九顶山主峰最近的村落之一,山腰间的这个村落距离茂县县城有半小时车程,而从村子步行10分钟左右便可进入山林。

  从小生长在这里,那时的余家华时常要打猎,单单凭借脚印他就能分辨出是哪种动物,有几只,在干什么。“以前成群的动物天上飞地上跑。”余家华回忆说,“但打猎有打猎的规矩,母的、小的不杀。”

  大概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情况有了变化。大批盗猎者来到九顶山,黑市上数千元一头的羚牛、比黄金单价还高的天然麝香……都让想要借此生财的盗猎者眼睛发红垂涎不已。

  随着盗猎人数的增多,原居于此的野生动物数量锐减,盗猎者只得用上更残忍的手段。甚至有人放火烧山,然后在外围“守株待兔”。“逃出来的动物被他们捕杀,逃不出来的被活活烧死,山林里的惨叫声至今想起都让人头皮发麻。”余家华说。

  与此同时,钢丝绳套也开始出现,昔日传统猎人一般都用麻绳,动物还有机会逃脱,但一旦被钢丝绳套套住则几乎宣告死刑。在余家华家中,他还留存着部分巡山发现的钢丝绳套,冰冷的绳套旁就是被套住的动物的累累白骨。

  到了1994年前后,“竭泽而渔式”的盗猎已让九顶山的野生动物难觅踪迹,九顶山几乎成了荒山。

  余家华看不下去了。1995年,他带着弟弟余家贵,与一些村民自发组成巡山队驱赶盗猎者。那时盗猎所得还是致富的“捷径”,“断人财路”让余家华经常面临危险。

  余家华回忆说,他记忆中最深的一次,是巡山队员刚与4个盗猎者碰面,话还没说完对方就一把抓起火药枪对着余家华:“再废话老子崩了你!”千钧一发之际余家华与巡山队员扑上去拨开枪管将盗猎者扑倒扭打起来,最后凭借人数的优势将对方制服。

  这次经历让余家华至今想起心有余悸,真刀真枪碰面时,多一个人就多一份胜算,或许就能多救下一只野生动物。

  于是,为扩大反盗猎的力量,在余家华的带领下,2004年,茂县九顶山野生动植物之友协会在民政部门获得注册,到现在该协会规模已发展至百余人,其中身体条件允许巡山的有30多人。

  余家华说,协会成立至今,每年都会组织队员巡山10多次,每次巡山时间从几天到半个月不等,他几乎都会参与。“我们一是为了继续驱赶盗猎者,二是要实时监测九顶山的野生动物的最新信息。”几年前,余家华还在山上安装了红外线摄像机,一旦发现珍稀动物的踪迹便会第一时间向当地林业部门报告。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5年至今,经过22年的反盗猎,盗猎者的数量在大幅锐减,从每年遇到10多支盗猎队,到现在1年一两支。“现在农民致富的方式多了,盗猎的人少了,但还是没有绝迹。”余家华介绍说,2月19日刚结束的一次巡山中,他还发现了一把盗猎者藏在山洞里的猎枪。

  而让余家华高兴的是,九顶山的野生动物也正在慢慢回归。记者在余家华家中采访时,还瞥见一只绿尾虹雉从他家门口踱步而过。余家华笑着说,“除了绿尾虹雉,像盗猎者最爱的红腹锦鸡1995年时只有不到10只了,现在至少又发展到了700只左右。”

  现如今,余家华的儿子、孙儿等全家十几个人都在巡山队伍之中,除了政府部门的补贴,一些公益组织也会不定期捐款来支持。“破坏起来只需要两三年,但生态的修复、野生动物的回归则需要漫长的保护。”余家华一脸坚定,“守护九顶山已经成了我们的家族使命,不能半途而废。”

  新华社成都电

  新华社记者李华梁、陈地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