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家传百年大花轿 立体展示传统婚俗(图)
//www.workercn.cn2017-03-25来源: 中工网——《劳动午报》
分享到:更多

  郑立祥

  “办传统中式婚礼,找永乐村郑立祥,他那有最正宗的轿子坊。”这句话在密云不老屯镇流传很广,十里八村的乡亲们都知道,郑立祥家的永乐村轿子坊是一项传承了100多年的老伙计。今年,不老屯镇“永乐村轿子坊”还成功申请为密云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在密云不老屯镇,记者见到了68岁的退休教师郑立祥。说起自家的轿子坊,老先生便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讲述起来:“我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家里就从事红白喜事轿子坊的行当,年仅四五岁的样子,我就随祖父一起出轿子。”郑立祥告诉记者,永乐村轿子坊始于公元1908年,解放前由祖辈郑满仓创办,除了特殊历史时期停滞外,父辈郑德全及郑立祥都延续了轿子坊的经营,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事实上,郑立祥的大半辈子都是从事教育工作的,直到2005年退休,他才正式接下轿子坊的营生。“家传的活计大多都是口口相传的。”郑立祥告诉记者,就拿制作轿子来说,这其中就包含了很多讲究和方法,但大多都无法从历史文献记载中考证了。

  退休后的郑立祥凭借脑海中的记忆绘制轿子制作图纸,精心选材,然后到处找木匠一起做。“两个木匠,跟我一起做了5天时间,才勉强做出一个像样的轿子来。”郑立祥对此事是颇为满意,因为从轿底、轿架、轿顶到大、小轿杆都是他经过反复论证,最终得以实现的。

  “第一次制作的轿子其实是经过创新和改良的。”郑立祥告诉记者,在他儿时的记忆里,轿子应该是呈现“子母”两个的,大轿子内包含一个两人可抬的小轿子,便于穿行在狭窄的小胡同里。“这样的设计在现在看来是多此一举了,所以我制作的轿子比母轿小,比子轿大,更符合现代的审美。”郑立祥说。

  看着制作拼搭的轿子有模有样地展现在眼前,郑立祥像了却了多年的一个心愿一样。他想继承祖业,让更多的人了解轿子坊,了解中国传统婚俗。于是,郑立祥成立了一家婚庆礼仪服务部,让传统轿子坊再次有了用武之地。

  “当然,传统婚俗并不是仅有一顶轿子就够了,还有相关的配乐和风俗。”郑立祥向记者展示了祖辈和父辈曾在经营轿子坊时使用过的老乐器,他告诉记者,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唢呐、二胡、笛子等乐器,郑立祥从小就会,且一直没有丢下这些技艺。

  郑立祥说,他从祖辈那里得到的是手把手的传授,而这样的传承方式已不太适用于当今社会,于是同样是根据家传记忆,郑立祥完善了从事红白喜事应有的设备和活动流程,并逐一记录下来。“我们这代人就吃了没有资料考证的亏,所以我希望将这些老活计记录下来,让后代人可以一目了然。”

  或许,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坐花轿、行叩首礼、以声声唢呐为配乐……这样的传统中式婚礼已经显得太守旧、太落伍了。但在郑立祥眼中,这些传统的婚俗文化更像一份瑰宝。“虽然在时代的变迁下,它略显苍老,但传统婚俗里蕴含的文化元素,却是数千年历史的沉淀。”郑立祥舍不得放弃这些老伙计,他舍不得让花轿和传统婚俗过早地走进博物馆。

  近年来,选择传统中式婚礼,甚至选择坐轿嫁人的新人并不多见了,永乐村轿子坊的用武之地也显得有些窄小了。但郑立祥还坚持带着儿子、儿媳妇以及孙子,一起拼搭大花轿。“我希望可以把祖辈手把手传下来的活计,继续传给下一代,让文化传承生生不息。”郑立祥调整了气息,吹响了唢呐,悠扬的声音盘旋在京郊这座小村庄的上空……

  记者 王路曼/文 通讯员 陈振海/摄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