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宋志平:温和而又执着的改革者
//www.workercn.cn2016-10-30来源: 《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更多

  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对《经济参考报》年轻记者提出的“最喜欢的花卉”选择题,选择了兰花。他欣赏兰花的“精致和清雅”。作为“位高权重”的央企掌门人,他自认的领导风格是温和型。

  然而,温文尔雅的宋志平,又是大刀阔斧实施企业兼并重组的“刀斧手”。在他的领导下,中国建材开展了大规模联合重组,重组了近千家水泥企业,成长为全球建材行业的领军者。截至2016年,经宋志平之手重组了8家央企,其中建材行业4家,在他此前兼任董事长的国药集团,也重组兼并了4家央企。重组后的两家央企,都进入了世界五百强企业行列,还先行先试承担着国资委多项改革试点任务。谈到重组,他的态度坚定而执着:重组必须改革,不改革,重组也没用。

  在央企去产能之战中,中国建材早在2007年就带头炸掉了代表落后产能的9个小立窑,现在宋志平要求关停日产2500吨以下的水泥生产线,淘汰低标准的32.5标号水泥。“美国用的几乎都是62.5高标号水泥,日本使用的是52.5高标号水泥,非洲国家使用的水泥最低标号也是52.5。我国水泥生产技术和装备是全世界最现代化的,跨国公司都在购买,但我们却在用最好的装备生产最低标号的水泥。”宋志平说。

  去产能

  用好“大企业之手”

  宋志平每年都会面临一堆急需解决的难题。

  进入2016年,他遇到一个既老又新的问题:去产能。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怎么在数量上淘汰关闭一大批落后生产线,又在质量上让企业发展再上一层楼?这绝不是简单加减法能解决的问题。

  作为水泥行业龙头企业负责人,宋志平深知本行业发展的要点、痛点、难点。

  十年前,他去日本考察,看到很多大型水泥公司的现代化生产线都停掉了,锈迹斑斑的停在那里,当时他特别不理解,觉得很可惜。

  过了很多年后,他开始理解了,“发达国家五六十年才走完的历程,我们只用十四五年就走完了。现在到了我们关工厂的时候了。”此时的宋志平,正掌控着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建筑材料公司。这个叫作中国建材的公司,正面临史上最严峻的去产能挑战。

  水泥市场持续低迷已是不争的事实。统计显示,2015年全国水泥需求同比下降4.95%,首次出现负增长。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下降9.4%,利润下降58%。产能利用率仅为65%。

  面对这样的形势,宋志平提出,要关闭日产2500吨以下的生产线,淘汰32.5标号水泥。与此同时,向“高性能化、特种化、商混化、制品化”转型,构筑高端产业链。

  “用好大企业之手”,是宋志平认为的最有效的去产能方法,“只有大企业才能去产能,小企业一去产能就没了。”

  他认为,短缺经济导致的满负荷、超负荷生产,仍然是国内很多产业的主流习惯,这需要行业协会予以规范。

  2009年,宋志平曾在中国水泥国际峰会上呼吁限产,提出“维护行业利益高于企业利益”,可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共鸣。六七年过去了,宋志平算了一下,现在过剩的产能,大致和2009年之后新建产能差不多。

  在宋志平看来,去产能的复杂性在于,既不能完全依靠市场之手——这样做社会付出的代价太大,也不能完全靠政府——这样会扭曲市场预期、加剧企业依赖心理。“大企业之手”或许是最有效的解决之道,“全世界范围内的清理产能过剩,最后都是靠大企业兼并重组实现的。”

  宋志平认为,只有真正实现了产业整合,企业才会自觉地去产能。市场不是某一家企业的,大家都在竞争,一家企业自己为什么要去产能?不但不会去产能,还要增加产能,从而加剧市场竞争,直至恶性竞争。

  他解释道,产业重组后,把市场主导权交给了大企业,一个地区的市场就可以由大企业进行合理布局。是建众多工厂相互PK?还是将区域内的工厂整合得更精干,将生产线开工率提得更高?“显然,只有减少一些工厂和产能,使保留下来的工厂产能利用率更高,才能降低成本,更多盈利。”

  宋志平表示,对于中国建材而言,当下的主要措施是:坚决限制新建,坚决淘汰落后,坚决执行错峰生产。同时加强区域协调,鼓励大企业联合重组,推进国际产能合作。

  “当然,去产能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有效供给。”这就要求企业由扩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内容上进行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从方法上提倡原始创新、模仿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创新、集成创新,等等。“中国建材与中国中材重组后,我们有了国内一流的29个研究院所,”宋志平对此津津乐道,“这是我们走向未来,领跑行业的真正动力所在。”

  宋志平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中国建材集团正在无机非金属材料、新能源材料、增强材料等领域展开布局:为杭州G20大楼建设提供了全部材料;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碳纤维风电叶片供应商;下一步还要做全球最大的薄膜太阳能电池供应商,利用集团的玻璃制造优势,在高温玻璃上镀上薄膜生产太阳能电池。

  宋志平还将目光投向更远的产业链下游。他计划以后盖房子采取用户定制的办法:购房者从图纸上选择一个中意的设计方案后,自己设计、加工、组装;支撑其后的,是先进材料、计算机、互联网+……

  宋志平不紧不慢地描绘着一幅幅创新发展蓝图时,在记者眼里,他似乎更像是一位仰望星空的浪漫诗人。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