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张得丽:大棚菜“种”出民族情(图)
//www.workercn.cn2016-07-28来源: 新疆日报
分享到:更多

  

  文中图:张得丽(右)和穆拉丁·吾普力交流大棚种植经验。

  夏日炎炎,骄阳似火。盛夏七月,在疏附县站敏乡站敏村的温室大棚基地里却是一片繁忙,张得丽带着当地的维吾尔族乡亲一起翻地起垄,为种植反季节蔬菜做准备。

  在站敏乡,穆拉丁。吾普力家被誉为“大棚之家”,家里四兄妹都在种植大棚蔬菜。在大棚的一角,穆拉丁自己培育的西红柿苗成为了抢手货,有很多种植户甚至出到了0.5元/株的价格,但他并没有打算卖掉这些幼苗,因为他计划把这些苗子种在自己的大棚里。穆拉丁说,我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完全是托了张得丽的福。

  “以前我不懂任何蔬菜种植技术,看到张得丽种的大棚蔬菜长势非常好,就开始到他的大棚干活学技术。”穆拉丁说。

  “竟然把蔬菜种在塑料顶的房子里?真是不可思议!”2003年,张得丽来到疏附县站敏乡种植大棚蔬菜,刚开始,周围的村民们对张得丽这个外乡人的举动不理解。当时还不懂维吾尔语的张得丽不管周围的人说什么,只是低头干自己的农活,直到穆拉丁走进他的大棚,走进他的生活。

  刚开始,穆拉丁和其他人一样,对张得丽的这种种菜方式不接受。可很快,他就看到张得丽从大棚里搬出一筐又一筐的蔬菜,看着张得丽每隔一段时间就拉着满满一车蔬菜送到喀什去,穆拉丁的眼睛亮了,明白了大棚里种菜的好处。

  一天,穆拉丁掀开了张得丽的大棚门帘,正在地里忙活的张得丽看到进来一个维吾尔族老乡很开心:独自在异乡,他也很想和当地人更好地交流,对朴实的维吾尔族老乡,张得丽的内心始终是敞开的。穆拉丁懂得一些汉语,那天,两人聊了很多。

  从这天开始,穆拉丁就成了张得丽大棚的常客:张得丽忙不过来,穆拉丁会主动帮忙。但他总是好心帮倒忙,不是错把菜苗当草给拔了,就是把水浇多了。张得丽不但不怪罪他,反而在一旁耐心地给他讲解。一段时间后,穆拉丁终于向张得丽说出了想学习大棚蔬菜种植技术的想法。

  在穆拉丁的带动下,他的兄弟姐妹全来到张得丽的温室大棚帮工,他们一边帮工一边学习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几年后,兄妹四人相继拥有了自己的大棚,在张得丽的帮助下,他们的蔬菜不仅管理得好,而且在市场上也很畅销,日子也越过越红火。“现在我和张得丽的关系就像兄弟一样。”穆拉丁说。

  2006年,张得丽被乡里聘为科技特派员,越来越多的农民来到他的大棚学习大棚瓜菜种植技术。2014年,张得丽拿出积蓄,成立了裕民农业合作社,进行订单销售,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产、加工、销售系统。

  如今站敏乡站敏村大棚数量增加到了210个,种植户达70多户,设施农业成为了站敏村乃至全乡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主导产业。一眨眼13年过去了,曾经的“张师傅”也成了张老板。现在的张得丽,早已把户口迁到了站敏村,这个维吾尔族小村庄就是他的家,村里的每一户农民都是他的亲人,而他还要继续带着大家脱贫致富奔小康。(通讯员陈龙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