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裴体文:天塌也要“跩花灯”
//www.workercn.cn2015-10-25来源: 中工网——《四川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裴体文近照。

  在四川龙门,有一种叫“芦山花灯”的传统地方戏曲,有“中国戏曲活化石”之称。笔者自小生活在龙门,看着花灯艺人裴体文等人“跩”花灯长大,偶尔也跟着哼几句:“奴在家,奴在家,奴在家中绣花花……”近日,笔者专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芦山花灯”传承人裴体文,了解到他天塌也要“跩花灯”的动人故事……

  “花灯艺人”诞生记

  “三花脸,花鼻子,都是我们花灯人的名字……”这是裴体文第一次听的芦山花灯唱词,70多年过去了,裴体文现在还能唱。

  芦山花灯表演主要角色有两人,一是丑角(俗称“花鼻子”或“三花脸”)一是旦角(俗称“幺妹子”),但那时幺妹子也是男的扮演。裴体文至今还记得,那时有一个和他同龄的女孩叫桂花,两人跟在一个叫王国忠的艺人背后撵,他“跩”到哪里,他们就跟到那里,百看不厌……没人的时候,裴体文和桂花一个扮丑角,一个演旦角,像模像样地“跩”起了芦山花灯。

  新中国成立后,芦山花灯迎来了第一个春天,参加了四川省地方文艺调演,在成都一亮相,就让观众激动不已。有专家称:“这是中国戏曲活化石。”裴体文新编创作的《路遇》等花灯节目,参加了四川省地方文艺调演。芦山花灯越“跩”越远,开始“跩”出山乡,“跩”进都市,“跩”进荧屏。

  “裴家军”扬名

  1998年,一支名叫“芦山青衣民乐队”的队伍拉了起来,领头的就是裴体文,他们“跩”的是芦山花灯。此时的裴体文,可以说是功成名就。

  前些年,他乘改革开放的春风,在县城租房开起了芦山县首家私营照相馆。照相机在裴体文手中,不仅是他谋生的工具,同时还是他从事摄影创作的手段,让他名利双收。仅仅几年时间,裴体文先后在《经济日报》、《中国记者》、《中国画报》、《民族画报》等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摄影作品,他的摄影作品还收编到由《中国画报》社编印的《大陆沧桑》大型画册(中英文出版)中,并成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在当地成了名人。

  就在裴体文开相馆干得风生水起时,花灯艺人张凤仁去世的消息传来,他再也坐不住了,“他们走了,不能让他们也把花灯带走!”于是,他四处奔走呼号:“救救花灯吧!救救这块中国戏曲的活化石吧!”裴体文开始了“自我救赎”的行动。他在芦山县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组建了一支“芦山青衣民乐队”,乐队成员由退休干部、教师、文艺爱好者组成,每周定期“操练”,他兼任编剧、艺术总监和首席指挥,他要把芦山花灯传承下去,让“活化石”继续“活”下去。

  天塌也要“跩花灯”

  芦山花灯源于何时,谁也不得而知。因为民间艺人表演芦山花灯,大多是口耳相传。裴体文找到了文字“依据”,清朝乾隆年版的《芦山县志》上记载,芦山花灯在北宋时期已是“沿门讴俚曲”,很是兴盛。

  看芦山花灯表演,观众无不被“花鼻子”(丑角)的奇特扮相而感到吃惊。他不但反穿皮袄,而且还斜挎半边膀子,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反穿皮袄是羌族人的习俗,斜挎半边膀子的是藏族同胞的穿着。而表演者的唱词和念白又是地道的汉语,一个地方戏曲竟然有三种民族风情,那么,芦山花灯是从何时起源的?

  有人猜测,芦山花灯是民族融合的产物。在2000多年前,芦山是古青衣羌国的治所,自然是羌人的天下,只是后来秦灭巴蜀,汉人与少数民族在这块不大的土地上纷争不断,你来我往,芦山一带成了汉藏羌彝“民族走廊”,也许在各民族相互融合的过程中,芦山花灯就诞生了。芦山花灯自然属于四川地方灯戏,“一堂歌舞一堂星,灯有戏文戏有灯;庭前庭后灯弦调,满座捧腹妙趣生。”

  裴体文上台会“跩”,走下舞台还会自己编词编舞加作曲。更为可喜的是,在有关专家的帮助下,从芦山花灯的基本舞步中提炼出来的“集体跩花灯”,更是把古老的传统艺术变成了大众艺术。“集体跩花灯”看上去步履轻盈、姿态优美,配上极具地方特色的花灯曲调,群众的可参与性相当强,类似于藏家锅庄,既是文化活动,也是健身活动,易于向大众推广普及。

  2006年11月,芦山花灯与芦山庆坛合并为“八月彩楼会”申报,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雅安市有关部门正在积极申报芦山花灯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4·20”芦山强烈地震突然袭来,申报工作戛然而止。

  地震后,芦山花灯依然独具魅力。灾后重建,不仅要重建幸福美丽新家园,同时还要重建精神文明家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芦山花灯”的传承人裴体文,也不时受到外地媒体及社会各界人士关注。震后10多天,住在帐蓬里的裴体文,就创作了芦山花灯现代戏《天塌也要“跩”花灯》,表达了灾区人民重建幸福美好新家园的信心和勇气。

  成都大爱武术文化传播中心董事长武雅迪来到灾区,当她看到芦山花灯表演后,就被芦山花灯迷住了。她决定换一种方式进行公益活动。从2014年3月起,武雅迪先后筹集了20多万资金,在震中龙门乡青龙场村建立了一个芦山花灯培训站,聘请裴体文为老师,专门进行芦山花灯培训,指导当地村民排练芦山花灯传统曲目《十朵花儿开》等剧目,随后在芦山县、天全县各地慰问表演了十多场。

  眼下,裴体文又编写了《要做炎黄好子孙》的花灯剧本,说的是一对青年男女在拜师学习花灯表演的过程中,相识相恋,地震发生后,俩人又积极投身到美好新家园的重建中。

  为了丰富当地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裴体文的老家龙门乡王家坝村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组建了一支花灯表演队,76岁的裴体文再度出山。裴体文的目标很简单,正如他在《天塌也要“跩”花灯》唱的那样:“天塌地震由你整,只要我在震里生,依然摇扇‘跩’花灯,坚守故土传乡音。”(高富华 文/图)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