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庆元抗战支前模范鲍水娥:米粉和草药 送给子弟兵
//www.workercn.cn2015-08-18来源: 浙江日报
分享到:更多

  穿过重重大山和一片片森林,记者日前来到位于庆元县西北部的黄田镇上济村。这里曾经发生了许多红色故事,深深地烙在人们心里,流传至今。抗战支前模范、今年87岁的鲍水娥就住在这里。

  老人精神矍铄,知道记者要来采访,亲自炒了一盘南瓜子款待我们。不会说普通话的她紧紧握着我们的手,一脸慈祥地微笑。借助老人的家人做“翻译”,鲍水娥回忆了70多年前的抗战往事。

  1943年4月,建(阳)松(溪)政(和)特委书记陈贵芳率领游击队,从福建转移到浙江庆元的三济(现黄田镇)一带。这一带的村民非常拥护游击队,村民们常常帮助护理游击队的伤病员。有一次,游击队遭到几倍于己的敌军跟踪、包围,被困山上,粮食几乎断绝。

  “粮食还好说,游击队可以吃树皮、野草。可是由于撤退匆忙,游击队没有带盐。没有盐吃,人的身体就会浮肿,打不了仗,甚至有的人会死掉。”鲍水娥一脸严肃地说。

  当时,敌军封锁了所有的进山通道。庆元当地的地下组织好几次尝试把食盐、粮食秘密送进山去,但行动均告失败,有交通员暴露了身份,被抓去关押、吊打。

  正当大家一筹莫展之际,离上济村5公里的野猪湾村交通站,有3名女交通员挺身而出。她们想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先把食盐溶在水中,用内衣浸泡,然后晾干穿在身上,等进山找到游击队后,再用水浸泡衣服,把食盐“还原”出来;白米饭带不进山,她们就用传统做黑米饭的办法,把米粉用树汁染成黑色,用布包起来,做成穷苦人家进山干活常带的干粮,送到游击队手上。3名女交通员多次顺利地把食盐和粮食带进山里,帮助游击队。

  作为普通村民,野猪湾村的一对姐妹最为热心、出力最多,她们就是妹妹鲍水娥和姐姐鲍安娥。

  鲍安娥的丈夫周方森本来就是当地游击队的一员,她家是游击队的一个据点。一天晚上,鲍安娥突发高烧,病倒了。“我那时正好在姐姐家走亲戚,半夜里,她把我叫起来,帮交通员磨米粉。”鲍水娥说。整个晚上,年仅15岁的鲍水娥一个人在一间阴暗的破房里磨米。磨石粗糙而笨重,她的两手磨破了,仍咬牙坚持到天亮。此后的两年里,鲍水娥经常在姐姐家的这间破房里,为游击队磨米、擀面,甚至帮助护理游击队的伤病员。

  老人清楚地记得,1944年一个冬夜,一场激烈的战斗在上济村打响,一阵阵枪声惊醒了正在姐姐家熟睡的鲍水娥。不一会儿,她听到楼下有动静,怯生生地起床下楼,来到厨房。借助微弱的灯光,她看到姐姐一家三口正在给3名游击队伤员包扎伤口。那伤口鲜血淋漓,没见过这阵势的鲍水娥被吓住了。

  “我姐姐看到我后就说:‘愣着干吗?快烧水,弄吃的,不然他们会挺不过来的。’”鲍水娥说,那天晚上,她一会帮助研磨草药,一会帮忙清洗野菜、擀面,忙了个通宵,总算保住了3名游击队员的性命。

  为了让伤病员早日康复,鲍水娥回到上济村,动员家人将家中仅有的一点粮食都拿出来给伤病员吃,自己一家人则以笋、野菜等充饥。

  鲍水娥回忆说,上济村一带是茂密的森林,盛产厚朴树、六毒草等草药,治疗伤口很有疗效。她经常趁着夜色,跟懂草药的公公偷偷上山采草药。有几次,鲍水娥因为操劳过度,昏迷在山上,被公公背回家里,用草药救活了。

  抗日战争结束后,鲍水娥一直在上济村的家里务农。她丈夫因病去世得早,她辛苦地将3个儿子抚养成人,还把大儿子卢子清送到部队当兵。在村里,鲍水娥与邻居们相处融洽,口碑很好。

  她姐姐鲍安娥今年94岁高龄,也在老家含饴弄孙。(本报记者 金春华 通讯员 胡菲菲 陈传敏)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