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守护平安直至生命最后一刻-资讯 · 快评-中工网

人物

资讯 · 快评

他守护平安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追记广州市公安局政治部主任李世全

2020-11-07 09:30:25 来源:法治日报

  李世全倒下了,倒在了他曾无数次战斗过的安保现场。

  李世全,生前任广东省广州市公安局政治部主任,在生命最后时刻,仍然如“拼命三郎”一般日夜奋战、倾尽全力,最后倒在一线现场,让无数民警扼腕痛惜。

  10月24日,周六,重阳节前一天。在值了一个通宵夜班后,李世全眯了一会,又开始在办公室批文件看材料。这时,工作人员来汇报晚上的工作安排。

  这名工作人员回忆道:“当天的重阳安保检查慰问活动本来没有安排他参加,好让他调整休息一下。但他说在重大安保关键节点,不少民警在一线连续作战,自己作为政治部主任,更是责无旁贷。”

  就这样,李世全全然不顾身体的疲累,晚上8点,赶往安保活动现场白云山。

  这条上山的路,李世全走过很多次。以往重阳安保,他都会沿路到每个执勤点检查安保工作并看望慰问执勤民警,但这次他没能走完这条路。

  晚上8点50分左右,当走到半山腰的安保指挥分部时,同事发现李世全身体突然摇晃,于是上前搀扶,此时,他已经说不出话,跌倒在地。现场同事马上给他做心肺复苏,随后救护车赶到,紧急送往医院抢救。

  翌日黄昏,噩耗传来,李世全再也没能返回工作岗位。

  李世全出身清远农村,凭借刻苦努力,以清远文科第二名的成绩考入中山大学,1990年毕业后又考入广州市公安局。他的第一站是公安治安岗位,从普通民警开始,一干就是18年。

  2002年,民警揭伟刚刚加入广州市公安局治安支队,便听说“治安支队有个很厉害的民警,叫李世全”。见到其人后,李世全斑白的两鬓给揭伟留下了深刻印象:“他那时才30多岁,两鬓已是白发。”

  李世全的头发是一点一点熬白的。在秘书科,任何一份材料只要经他手、交给他做,都可以放心。治安支队文件量每年都过千份,他用匠人精神逐字逐句修改,每年修改的文稿相当于一部长篇小说。

  多年来,在广州所有大型活动安保中,都留下了李世全的身影和足迹,急难险重任务总少不了他。2001年初,治安支队开始牵头负责广交会安保工作,并交由时任秘书科副科长的李世全着手组织落实。

  没有现成经验,只得摸着石头过河。李世全迅速对接协调各相关部门,组建起广交会保卫办,并高质高效拟制了安保方案及应急预案。

  2003年,李世全又牵头组织对广州春运安保模式进行了升级,并提出大型安保活动中的人流预判,采取应对疏导措施。两次安保工作中,李世全思维的开阔性和前瞻性给不少民警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为后来雨雪冰冻灾害处置积累了经验。

  “时至近20年后的今日,这套完备的安保模式还在广州治安的各项安保工作中沿用着。”同事赵博感慨道。

  2008年雨雪冰冻灾害,李世全在火车站第一线连续通宵工作几个昼夜后,又接到了一项重大工作任务,要做一份火车站人员管控分区方案,他二话没说就开始干,可他那时太累了,直接晕倒在办公室。醒来后,他顾不上休息,又第一时间返回工作岗位。

  当年5月,他又投入到奥运火炬传递的安保中。到年底,又被抽调到亚运会安保指挥部办公室。此后的两年时间里,面对前所未有的任务和千头万绪的安保工作,他是最早到单位,又最迟离开的那个人。有时为了完成紧急任务,更是连续高强度加班,每天只睡3至5个小时,协助组织评审了1698个亚运安保工作方案,保障了亚运会的顺利召开。因工作成绩突出,他荣立个人一等功。

  “斯人去,茱萸插遍少一人;盼来世,战地黄花,执戟沙场又同袍。”

  李世全是近年来广州公安因公牺牲最高级别的警官,无论是投身治安管理,还是负责勤务指挥,无论是前往挂职锻炼,还是担任分局主管,每个岗位都留下他奋战的身影,不论在哪个岗位上,他都留下了好口碑。曾经的同事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同样的悲怆,缅怀他,想念他。

  同事在哀思中写道:“众声喧哗,你从不显现你自己,却是长在我们血肉之上的灵魂与精神。你不孤单,我们如影随行。”(法治日报记者 邓新建 邓君)

编辑:尹文卓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他们为3.91亿职工发声——代表委员“微...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 热点人物

    致敬抗疫“无名英雄”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朋友圈中的职工话题⑨:完善大病保...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没有品牌就没有未来

    “没有品牌就没有未来。”在河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于勇看来,品牌是企业战略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品牌支撑,就不会有伟大的企业。

  • 追梦·我的奋斗|让手艺人更有自信地赚钱

    “想离开农村去大城市闯闯。”2000年,17岁的卢建华手里攥着卖两担稻谷得来的200元,从广东韶关南雄一小镇离开,走出山区,来到深圳,踏上了追梦之路。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