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洞村三任扶贫队长的“接力棒”-资讯 · 快评-中工网

人物

资讯 · 快评

十八洞村三任扶贫队长的“接力棒”

2020-06-02 22:06:22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长沙6月2日电 题:十八洞村三任扶贫队长的“接力棒”

  新华社记者张玉洁、袁汝婷、席敏

  十八洞村,是湖南第一批脱贫的村庄。在当地苗族百姓脱贫的道路上,有三个名字印刻在人们心底:龙秀林、石登高和麻辉煌。

  作为花垣县委接连派驻的三任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他们传递着决战贫困的“接力棒”,参与并见证了这个深山苗寨从“众人成林”“步步登高”到“走向辉煌”。

  地处武陵山脉腹地的十八洞村,是一个藏在偏僻幽静山谷中的苗族聚居贫困村。2013年,全村贫困发生率高达57%,集体经济是一片空白。

  2014年初,花垣县委派出的扶贫工作队来到村里,时任花垣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的龙秀林是首任扶贫工作队队长。

  当时,十八洞村是合并不久的新村。村子合了,人心不合。龙秀林把团结群众,激发内生动力当成首要工作目标。在工作队和村干部的带动下,宽敞的道路打通了与外界的联系,闭塞已久的十八洞村敞开了大门,摆脱贫困的意志在村民心中开始扎根。

  作为第二任队长,2017年3月,石登高正式派驻十八洞村。他进村时,十八洞村已整体脱贫,但脱贫的基础仍不牢固。与此同时,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十八洞村知名度不断扩大,石登高带着村民们将视线放在了继续发展产业之路上。

  在石登高带领下,当年4月,一支外来队伍走进群山中,沿着山泉水汇聚的细流向上溯源。一座矿泉水厂在村内拔地而起。借助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十八洞村对全村资源进行整合,流转绝大部分田土,成立旅游公司统一开发;组织村民成立各类产业合作社,发展苗绣、黄桃、油茶、蜂蜜等民族工艺和绿色环保产业……

  如今,十八洞村村民们的生产生活,正从过去的“靠天吃饭”到如今农业、第三产业等齐头并进,在转变过程中,还有不少工作要做。去年10月底,十八洞村所在的双龙镇镇长麻辉煌,作为十八洞村第三任扶贫工作队队长来到这里。

  为了修路,麻辉煌带着工作队召开党员及村民代表大会,跑到群众家里做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和拆迁户一起为道路拓宽工程清扫障碍;和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的团队一起实地调研,为销售特产的摊位选点;和工作队与村支两委一起讨论合作社的经营模式,不再“大包大揽”,而是向市场化和专业化转变,通过农户加合作社的模式将两者联系起来……

  有着20多年基层工作经验的麻辉煌,带领着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密切配合,一步一个脚印,带着老百姓将发展的路越走越宽。

  如今,村里飞虫寨通往当戎寨的道路扩宽工程已经动工,十八洞村村民日思夜想的篮球场,也即将开建。

  有了产业支撑, 2018年,十八洞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70万元。2013年,十八洞村人均纯收入1668元,2019年增长到14668元。

  “脱贫并非终点,而是为新生活奋斗的起点。”麻辉煌说。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全面向好,十八洞村的乡村旅游逐渐复苏。三位队长共同期盼着,未来,十八洞村将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走向辉煌。

编辑:李方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他们为3.91亿职工发声——代表委员“微...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 热点人物

    致敬抗疫“无名英雄”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朋友圈中的职工话题⑨:完善大病保...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清平乐》的“乐”为何要读“lè”

    热播剧《清平乐》自播出以来,备受关注。其考究的服化、场景、台词等处处都能体现出制作团队对历史细节的尊重,非常难得。这样的大型历史剧对传播中国古典文化是深有裨益的。但与此同时,笔者也要提出一个明显值得商榷的地方——关于“清平乐”这个题目的读音问题。

  • 时代赋能,中国女足必能负重前行

    她说:“我有个不被外人熟知的绰号,是我自己起的,叫‘小蚂蚁’。当时在美国踢球,我感觉中国球员都是个子矮小单薄,但对抗起来一点也不差。同在亚特兰大踢球的‘小不点’王丽萍可以给我作证。我们是‘蚂蚁’,但人小力量大,不惧任何风雨,扛着比自己身体重很多倍的东西,就敢往前冲。”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爱折腾”的创业家

    “我这人就喜欢折腾,看到一个业务,如果没人做,我就想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肯尼亚中华总商会常务副会长何钦文总结自身经历时说。他在福建福清时,当过老师、开过公司、卖过电脑,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时,又前往非洲,在肯尼亚卖汽车玻璃、玫瑰,办农场,横跨多个领域,创造了多个“第一”。

  • 蔡亦扬:最大的成功是坚守

    “外出打工的人不是不想回家,而是不知道回家后能做什么。”蔡亦扬说,他和身边的打工人员交流发现,只要家乡有机会,他们都愿意回家,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回家后能做什么。当时不到20岁的蔡亦扬心想,那些四十多岁打工者的今天,也许就是他的明天。他想要改变这个现象,决定走上创业之路。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