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非遗传人背后的“红娘”-资讯 · 快评-中工网

人物

资讯 · 快评

设计师非遗传人背后的“红娘”

PACC“非遗扶贫”的故事

2019-12-13 14:16:56

  在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上的展位上,身着藏族传统服饰的青海果洛藏族姑娘卓玛吉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向观众介绍手工制作的牦牛绒毛毡包。作为果洛当地的手工编织技艺传承人,卓玛吉自从来沪参加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高校非遗研培计划,就和上海结下了不解之缘。

  “没有牦牛就没有藏族,凡是有藏族的地方就有牦牛。”卓玛吉说,在青海果洛,藏族的帽子大多用羊绒做的,下雨、下雪,一沾水就很重。相比之下,作为牦牛身上最纤细的、在头颈附近的绒毛,牦牛绒不太沾水,轻得很,但在采集过程中,牦牛绒要在其自然脱落过程中靠人手工一点一点去扒。之前,由于受限于牦牛绒处理的技术,卓玛吉很少做牛绒产品。“参加研培计划后,我学习了澳大利亚的湿毡工艺,是上海的老师、设计师为我们带来了新的理念、想法和灵感,一起开发了牦牛绒的包袋、毛毡、挂件。”卓玛吉指了指面前时尚又古朴的牦牛绒毛毡包,正是他们与设计师合作开发的新款。

  不只是来自青海果洛的卓玛吉,在第五届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的“非遗扶贫”版块中,PACC邀请了60余位来自新疆、青海、云南、四川、贵州等上海对口帮扶的省市自治区的非遗传承人群来到现场,涵盖苗族、彝族、藏族、羌族、土族、哈尼族、布依族、撒拉族、蒙古族等50余项少数民族非遗技艺。传承人们穿着民族服装现场展演,不仅把最原生态的手工制作方法带到现场,而且通过展览、展示带动销售,助力非遗扶贫。有人惊呼:“这场展览,把全中国最优秀的手工艺匠人都聚在一起了。”

  去年,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下发《关于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通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大力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的通知》,为非遗扶贫打出“组合拳”。实际上,作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创新设计教育基地的PACC,早在2015年就正式展开了相关研培计划。

  把全国的非遗手艺传承人分批聚在一起,PACC不仅先后开展了多期金属锻造班、青海果洛培训班、竹艺研修班,而且精挑细选,为非遗传承人匹配时尚设计师,提炼出非遗中的标志性元素,用现代设计语言进行再造。

  按照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运营总监章莉莉的话来说,他们的目标之一就是帮助非遗走出大山,走进当代生活,改善偏远地区非遗传人的生活状况,为提振当地经济出一份力。

  当手造生活美学重兴之际,一手牵着传承人,一手挽着设计师,像章莉莉这样的PACC的老师们,不但是非遗工匠背后的“现代语译者”,让非遗重新融入都市时尚生活圈的“红娘”,在非遗手工艺的各种细节中孜孜以求、寻找与现代时尚设计结合的可能性的他们,如今已经成了“非遗扶贫”路上的重要助力。

  非遗工匠找到新平台

  在PACC等机构的助力和支持下,随着产品在上海逐渐打开销路,现在卓玛吉与家乡的20多户牧民组成合作社,共同制作牦牛绒产品,为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卓玛吉的故事并非个例。四川阿坝州的藏族银器技艺第十三代传人那么甲,也因为研培和非遗扶贫项目,生活近况有了很大的改变。

  1985年出生的那么甲,跟随师父制作藏族银器已有18年。虽然他们手艺精良,但之前,这些银器的销售范围仅限于藏族家庭,销量不高,让手艺人的生存和手艺的传承都面临窘境。就在此时,参加PACC的非遗研培让他看到了曙光。

  师父让那么甲从四川阿坝州赶到遥远的上海。一个月时间,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专业老师、设计师和他一起讨论传统手工艺如何与现代生活相结合。那么甲手中的银质项链正是成果之一:“这个纹饰就是经过老师改良过的,背面使用了镂空技法,更符合现代审美。”经过设计再造,那么甲的银器越来越受到都市人的欢迎,不仅解决了传承人的生存问题,那么甲还收了一批年轻弟子,让这项技艺传承就有希望。

  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蒙古族唐卡皮雕传承人巴义尔的身上。巴义尔传承的皮雕技艺是在很厚的牛皮上雕出图案,雕刻深度要恰到好处,不能镂空,之后还要进行染色。由于过程繁琐,一幅不大的皮雕佛像需要40多天才能完成。但在巴义尔的家乡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皮雕作品每月销量仅一两件。

  来上海参加了全国非遗传承人培训班,老师建议巴义尔减少皮雕染色,调整作品布局,保持作品素雅的美感,这样更容易吸引年轻人的目光。巴义尔很快就采纳了老师的建议,一改马头放皮雕正中的构图技法,把马头放在左下角,右上角上放类似于印章的皮雕饰物,显得相当炫酷。

  而贵州藤编技艺传承人马毅,也在PACC的“撮合”下,与上海的知名老品牌凤凰牌自行车进行了合作。他为凤凰自行车量身定制了前车篮和书报架,产品在今年进博会上一亮相就引起各界的关注。贵州藤编技艺缘于遵义出产的一种异常坚韧的藤条,三国时期曾出现过一种名为藤甲兵的兵种,他们手持藤编的盾牌,据说刀枪不入,而这种盾牌就是遵义出产的。

  多年来,马毅已尽力将藤编技艺进行改良,他把从在广东打工时学习到的先进藤编技术,与当地藤编技艺相结合。但要让藤编手艺走出当地市场,还需要更多助力。在PACC,他不仅得到了进一步学习的机会,还获得了和上海的知名品牌进行合作的契机。继进博会之后,在手造博览会上,老手艺和老品牌的强强联合再续热度,马毅透露,这套藤编的订购量已经超过了100件。

1 2 共2页

来源:劳动报
编辑:孙仕奇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致敬,共和国最闪亮的星

  • 热点人物

    最美奋斗者

  • 热点人物

    德耀中华——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

  • 热点人物

    聚焦“绿色生态工匠” 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李建军:剧场里的“人类学抽样研究”

    新青年剧团与中间剧场联合出品、李建军导演的戏剧《人类简史》开场,以20余名素人演员借助依次上台,穿上他们散落在地面上的各式各样鞋子的方式,在观众面前完成自我身份的认同。

  • 为你而战,18000人的送别

    8日CBA北京首钢对阵深圳新世纪的赛前,没有音乐,双方球员沉默着认真练球,络绎进场的观众不作声地寻找座椅,1万8千人的球场如上演一出巨大的默剧。这一晚,他们为一个人而来,要向他做最后告别。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王未来:造福更多哮喘儿童

    一位抛弃高薪的青岛汉子,一头扎入科技创新的大潮中,历时两年多,耗资甚巨,终于研发出美国FDA批复的首台智能网式雾化器,其出发点就是想让全球哮喘儿童早日康复。

  • 夏娟:包种植包技术包销路,让农民致富少走弯路

    “我干农业完全是误打误撞。”夏娟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2014年底,25岁的夏娟从陕西西安辞去高薪工作回到家乡宁夏创业。彼时,枸杞品种“宁杞7号”大热,她从中看到了商机,便和两个朋友一拍即合投身农业,开始繁育枸杞苗。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