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子“同袍”:那些“秀”汉服的年轻人-资讯 · 快评-中工网

人物

资讯 · 快评

与子“同袍”:那些“秀”汉服的年轻人

2019-11-15 10:21:40

▲9月13日,汉服爱好者们在展示汉服。新华社记者李紫恒摄

  “我很小就被别人说成异类,奶奶有时候还会叫我妖怪。”

  王瑞节绛脂朱唇,广袖长裙,仿佛古装剧里的人物。她这番话,逗乐了身边的“同袍”——汉服爱好者喜欢这样互称。

  “那时一看到他们,我就知道自己找到组织了。”想起初次遇到“同袍”,王瑞节开心地笑了起来。现在,她不再怕被人说成“异类”,因为身边有了越来越多和自己一样的人,而且还有了组织。

  “同袍”不孤

  2002年,在英国读书的刘丹从网上看到汉服图片,就被深深地吸引了。5年后刘丹回国,接触到汉服的实物,才发现身边有很多人有共同爱好。

  很快,他和朋友一起创办了云南省汉服协会。“当时想法很简单,就想着能给‘同袍’们提供一些帮助”。

  “早些年,穿汉服还有争议,很多人会误以为我们穿的是和服、韩服甚至道袍,或说我们是唱戏的。”刘丹说,十几年前和“同袍”们走在公园里,经常会因为“奇装异服”而被保安拦住询问。

  但近几年,汉服爱好者已成为一个无法忽略的群体。公园景区、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他们束发盘髻,手执团扇,挂佩荷囊,仿若回到了汉唐时代。

  创办一年不到,刘丹创办的云南省汉服协会就吸引了200多人入会。目前,协会会员已达一万多人,遍布云南各大中小学以及社会群体。刘丹被会员们称为“掌门”,每次办活动,他只要在朋友圈或几十个微信群发一条消息,各路“同袍”纷纷响应,颇有武林盟主之感。

  网络与社交媒体,成为当下年轻人接触汉服的主要途径。

  “两年前在微博热搜上看到‘中国华服日’,好奇地点进去看了看,结果一下就入了坑。”身着一身粉色立领斜襟汉服的李卓只有15岁,说起汉服来却头头是道:“我穿的这一套属于明晚期的小冰河时期,当时的人为了保暖发明的。”

  “汉服分很多类型,既有宽衫大袖,也有紧身小袖,适用于不同场合。”王瑞节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穿汉服,她觉得一点都没有影响。“我上下班都是骑电动车,穿着汉服,在风里穿梭。”

  汉服圈的“簪娘热”

  现在,各种汉服实体店与网店很多,以汉服制作为主、外延产品为辅的汉服产业链已经基本形成。

  但在2010年前后,国内的汉服购买渠道还不畅通。王瑞节和“同袍”们只能结伴去布料市场,找自己喜欢的布料,在懂形制的师傅指导下自己动手做。当年聚在一起剪布料的场景,是她们的美好回忆。

  筱雅从事汉服设计已经5年有余。一次偶然的机会,学平面设计的她接触到了曲靖师范学院的汉服社团。“刚开始是公益性质,帮社团做汉服,后来还挺感兴趣,就开始专职做汉服。”

  2016年,筱雅与朋友一起成立了汉服工作室,开了淘宝店与实体店,原创设计3000套左右,其中大部分都是自己加工制作。“‘老袍子’比较喜欢手工制作,但完全手工制作的成本太高,所以布料绣花我们会找绣花厂,制作半成品,然后再拿回来自己剪裁制作。”

  在王瑞节的“同袍”中,有很多簪娘——她们喜欢制作汉服发饰、面饰、首饰等不同配饰。

  走进昆明正义坊,古香古色的铺子里琳琅满目,摆满了发簪发冠、耳坠璎珞等产品。这是云南省汉服协会与正义坊合作的文化集市,专售簪娘们的手工制品。

  “现在协会有54名簪娘,这些都是她们手工做的。”刘丹介绍。簪娘们在网上购买原材料,根据不同风格搭配所需,制作喜欢的配饰,再拿到文化集市上去卖。

  “入坑”只有一年的李卓,已拥有20多套汉服。她告诉记者:“这都是我当簪娘后买的,全用自己赚的钱。”

  李卓也会在文化集市上买“同袍”们做的发饰。“因为大家做的风格都不一样,所以很容易就看上别人做的东西了。”她笑称,“这也是相互帮忙”。

  逐步变成一种日常

  “当时我的父母特别反对我穿汉服。”回忆起第一次穿汉服,李卓颇有些无奈,“当时他们就觉得现在小孩子的审美怎么这么奇怪。”

  当时,在李卓父母的眼里,汉服是一种“奇装异服”。后来,拗不过女儿的执着,李卓的父母开始和她一起参加汉服协会的活动,慢慢才了解汉服。

  “很多人对汉服有误解,认为汉服是汉代的服饰,其实汉服是汉族的传统服饰。”云南省汉服协会会长刘丹介绍说,“很多人是接触汉服之后才知道,原来汉族也有自己的传统服饰。”

  “我从了解到汉服之后就开始研究汉服。”还在上高中的李卓平时会经常看一些关于汉服的书籍,她笑着说,“后来开始读一些历史文化的书,感觉对自己的学习帮助还是很大的。”

  像李卓一样的“同袍”还有很多,汉服帮他们打开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

  在了解更多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一些“同袍”开始沿袭传统的生活方式。王畛彤接触汉服后,也会品茗插花,弹琴抄经。这样的生活方式影响到了正读三年级的儿子,“他现在会穿汉服和我一起出门,在家也会学着弹古琴,我们都叫他‘汉二代’。”说起儿子,王畛彤满眼笑意。

  开了舞蹈工作室的王瑞节,经常穿汉服到教室上课。“班里的小朋友会好奇地问东问西,我都会一一解答。”身为老师的她,经常为孩子们普及传统文化,“有时候也会跟孩子们讲讲中国的传统节日,或放一些唐诗改编的歌曲。”

  面对互联网上经常出现的汉服乱搭,刘丹和“同袍”们并不认可。

  “汉服并不完全是古风。”从汉服的剪裁规制、衣领袖口到颜色搭配,都蕴含着传统的文化底蕴与历史传承,在刘丹眼里,汉服的演变是中国汉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被问及是否会在意周围人异样眼光时,王畛彤笑着摇头:“我们的传统服饰这么美,穿上感觉很自豪,也很坦然。”周围的“同袍”们纷纷点头。

  “我们因汉服聚在一起,相互支持。”刘丹认为,汉服协会的存在与发展既是“同袍”对彼此的认同,也是大家对汉民族文化与风俗有共同的认知,是对民族性的呼唤。

  除了一起穿汉服,刘丹也会和会员一起开办国学经典课,宣讲国学知识。“虽然我们只是一股小力量,但也有责任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播,营造传承传统文化的氛围。”

  在刘丹看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任重道远,需要让更多人了解,但不能停留于此。“它应该融入人们日常生活,变成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活的文化,一种日常。”(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白靖利、彭韵佳)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编辑:孙仕奇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致敬,共和国最闪亮的星

  • 热点人物

    最美奋斗者

  • 热点人物

    德耀中华——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

  • 热点人物

    聚焦“绿色生态工匠” 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凤凰涅槃 中国战队FPX首度亮相加冕世界...

    首次杀入全球总决赛的决赛,来自LPL(中国赛区)的FPX 战队已经创造了历史,但传奇并未就此画上句号。10日在巴黎雅高酒店竞技场进行的决赛上,FPX 战队3:0横扫欧洲劲旅G2战队,登上世界之巅。

  • 上海男篮传奇后卫刘炜退役

    11月2日,上海男篮在CBA新赛季首场比赛开赛前,为球队传奇后卫刘炜举行了退役仪式,并将他的8号球衣永久封存。11月2日,上海男篮在CBA新赛季首场比赛开赛前,为球队传奇后卫刘炜举行了退役仪式,并将他的8号球衣永久封存。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