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表,不收钱,只接送病患-资讯 · 快评-中工网

人物

资讯 · 快评

8年来,每周日上午,海南省人民医院都会出现一支特别的出租车队

不打表,不收钱,只接送病患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吴雪君 通讯员 贺立樊
2019-06-29 07:55:23

  5月12日,周日,海口天气晴好。早上8点左右,6台出租车驶入海南省人民医院急诊大楼停车区。在保安卢大畅的引导下,司机将车停在了预留的车位上。“他们轮班,每周日上午都来。”卢大畅熟络地和司机们打着招呼。

  离开驾驶室前,54岁的的哥龚银州将红色的“爱心出租车”牌子摆放在挡风玻璃前。这个上午,龚银州的车不打表,也不收钱,载客也很有讲究——从医院出来的病患。除病患外的乘客无论开多高的价钱,龚银州的车子也不会发动。

  8年来,这群爱心“驶”者总是准时出现。现在,队伍里一共有18名出租车司机和12辆出租车。他们大多背负家庭负担,平日也有精打细算的公路人生。但为了周日上午的“温暖约会”,即使要自付油费,还给公司交足定额的份子钱,他们也很愿意。

  被动等,不如主动做

  的哥莫迎春算过一笔账,如果不参加爱心车队,他每周至少能多挣200多元。一年下来,就是近万元。

  对上有老下有小的莫迎春来说,这不是一笔“可有可无”的钱。可他说:“钱是挣不完的,有些东西比钱重要。”

  比钱更重要的东西是爱心出租车队组建和延续的基础。

  2011年的一天,龚银州和同事们下班聚餐。司机吴之长说起了自己当天遇到的一件事。上午,他在海南省人民医院载上一位老年病人,到达目的地后,老人翻遍身上的口袋,竟然掏不出10元车费。吴之长看着这一幕,心头万般滋味,忙摆手说:“算了,不收费。”

  吴之长这么一说,大家纷纷开了口。龚银州发现,包括自己在内,许多出租车司机都碰到过类似的事情。有的病人真的掏不出车费,有的还可能会因生病被拒载。

  与其这样被动等着做好事,不如主动持续行善举。当天,龚银州就与在场的司机们商量,成立爱心出租车队。

  “要像爸爸一样帮助别人”

  一开始,有人怀疑的哥们作秀,也有人说他们一时兴起。龚银州他们没有用言语反驳,但每个周日,那几抹出租车的蓝色都没有缺席。渐渐地,往来于海南省人民医院的不少病人都知道了这支车队。

  相比于旁人的议论,经济上的压力对司机们来说才更现实。一辆出租车一天的份子钱是245元,为了补上这笔钱,龚银州和队员们只能在后半天时间里尽量多跑几趟,有时回到家时连身子都直不起来。

  不久前,一位入队6年的司机退出了。“他女儿周日上培训班要接送,家里开支增加也需要多挣些钱。”虽然有些无奈,但龚银州很理解同事的选择。8年过去,爱心车队成立时的队员,如今只剩下龚银州一人了。

  一天,莫迎春去接孩子放学,班主任老师特意走过来表扬了他的女儿。“今天有同学忘带文具盒,她主动帮忙,发动其他同学帮忙凑齐了文具。”

  事后,莫迎春悄悄问女儿为什么这么做,女儿骄傲地回答:“要像爸爸一样帮助别人!”

  想入队,要“三过硬”

  随着爱心车队知名度越来越高,不少出租车司机都想加入其中。为了保证服务质量,车队还设置了考核标准:驾驶技术过硬,服务水平过硬,人品过硬。据统计,前后共有40多名司机参与爱心车队,其中还不乏女司机的身影。

  2015年的一个周日,一位老年病人上了的姐何玉萍的车。接近目的地后,老人却怎么也想不起自己的家在哪里。何玉萍那时才知道,老人患有阿尔茨海默病。

  那天海口下着雨,何玉萍冒雨挨家挨户地询问,忙了大半天,终于把老人安全送到家。

  8年来,爱心出租车队已经累计义务接送病患3万多批次。有的乘客硬要给钱,有的提出送锦旗、写感谢信,都被车队司机们婉拒了。龚银州说:“我们就想让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一直持续下去。”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编辑:赵记兰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最美职工

  • 热点人物

    陈建军:“铁人式”献身油田的好干部

  • 热点人物

    中国农大扎根曲周 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

  • 热点人物

    张富清:英雄无言 坚守初心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我是唱作人》落幕 用原创音乐为乐坛打“强心针”

    28日晚,由爱奇艺出品的首档华语唱作人生态挑战节目《我是唱作人》落幕,这档节目云集了18位原创能力出众的唱作者,推出了92首原创音乐,被外界视为给原创综艺节目打了一针“强心针”。

  • 50岁的张亚东仍是宝藏男孩

    “原来,张亚东才是《乐队的夏天》里的‘宝藏男孩’!” 随着爱奇艺独播综艺《乐队的夏天》角逐进入白热化,作为节目“超级乐迷”的张亚东的圈粉速度,也跟着火箭式蹿升。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种莲追梦人

    湖北省丹江口市下绞村有个120亩的莲花池,大片的莲花每天吸引着不少过往人停下观赏。引种这片红色莲花的主人是个外地农民工,叫李军,今年36岁;他和妻子沈艳丽于2018年4月投资20万元将该村54户村民的120亩土地流转过来建起莲花池和水渠,成立顺民种养专业合作社,带领当地留守农民共同致富。

  • 中俄界江畔:老吕的10年“光影生意”

    “照相啦!”中俄界江乌苏里江缓缓北上,对岸就是俄罗斯村庄,江畔抚远东极广场一个古香古色的小亭旁,52岁的吕梁山戴着硕大的碎花布斗笠,站在小摊前大声招呼他的“光影生意”。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