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太狮的老杨坚守35年-资讯 · 快评-中工网

人物

资讯 · 快评

舞太狮的老杨坚守35年

2019-06-10 20:57:12

  “顶上狮头,披上狮囊,就得亮出白纸坊太狮的精气神儿。”每次演出之前,杨敬伟都会这样鼓励队员们。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狮舞·白纸坊太狮第七代传人,老杨舞狮已经35年了。从毛头小伙到队伍主力再到掌门人,杨敬伟经历了从台前到幕后的转变。尽管如今已不再登台,61岁的老杨对白纸坊太狮的热情丝毫没有削减。每逢年节,他都会率队走进朝阳、海淀、石景山等地的庙会和公益演出场所,一年平均下来要演30多场。“我会想尽一切办法让更多人知道、喜欢上这门传统技艺。”杨敬伟拍着胸脯说。

  现场

  “师父就像上了弦”

  “下面请欣赏最后一个节目,白纸坊太狮表演。”刚刚过去的端午节,红头黄身的“狮子”走上了五塔寺端午文化嘉年华演出的舞台。仅一个亮相,台下就爆发出连续不断的叫好声。走步、摆头、眨眼……伴随着锣鼓点,第一只狮子足足“发威”了半分钟。紧接着,另外3只红头黄身的狮子走上舞台,开始争夺驯狮员手中的绣球。

  “太棒了!”在叫好声、快门声和锣鼓声的映衬下,4只狮子各显神通。有的蹿蹦跳跃、有的直立站起,有的干脆矗立凝视,小小舞台呈现着动与静之间的转换。突然,刚才还欢蹦乱跳的4只狮子安静下来,锣鼓点一变,一只通体黑色的“狮子”一步三摇地走上舞台,随即占据了C位。和“它”一起“登台”的还有一张方桌。黑狮登上方桌,开始尝试用各种姿势获得绣球,另外四狮则分居四角,呈现出“众星捧月”之态。“苏秦背剑”、“张飞骗马”、“夜叉探海”……在宽度仅为50厘米的方桌上,黑狮做出了一连串高难度动作,最终以鱼跃下桌结束表演,台下掌声经久不息。

  “不错,刚才那个转身再利索点儿就更完美了。”一个身影从侧幕走出,和下台的舞狮队员们挨个击掌,他就是杨敬伟。一米七的个头、红T恤、黑裤子。第一眼看到杨敬伟,很难把他与“非遗传承人”的“标签”联系起来。加上手里还拿着一面锣,老杨更像舞狮团队中的一名“杂役”。

  “现在主要就是给队员们服务,看看狮头紧不紧、角度对不对、桌子摆得正不正,顺便再敲锣打鼓,发挥余热。”杨敬伟说,每次看队员们演出,他都会紧张到心跳加速,生怕出一丁点儿差错和闪失。所以每次演出前,杨敬伟都会提前两个小时左右来到现场,亲自检查道具,并且带队在表演前再走次台。整个过程中,杨敬伟一会儿示范动作,一会儿讲解要领。用队员们的话说,师父就像“上弦”了一样。“他们出一身汗,我得出两身汗,比我学艺那会儿还紧张。”杨敬伟说。

  学艺

  三年锤炼成为“台柱子”

  现在一套“狮头”加上“狮囊”有十几斤重,而在杨敬伟学徒的年代,这身行头至少得有20斤。

  说起自己和白纸坊太狮的缘分,杨敬伟打开了话匣子:“我是1958年生人,就出生在白纸坊,小时候最大的乐趣就是让大人带着去看舞狮表演,总想着有一天我也能舞几下。”从部队转业后,不到30岁的杨敬伟认识了师父刘德海,开始系统学习白纸坊太狮。

  “北京的狮子舞,一般分为太狮和少狮,太狮指的是一人演狮头,一人演狮尾的大狮子,而少狮则是由单人扮演的小狮子。” 杨敬伟说,作为地道的北京狮舞,白纸坊太狮的特点就是动作逼真、表情到位。特别是狮子脖子上挂着7个紫铜铃铛,寓意喜、怒、哀、思、悲、恐、惊7种情绪。舞狮者必须配合铃铛的响动,调整“狮子”的情绪和样态。

  “师父看我腰腿灵活又有武术基础,就直接把我按照狮尾培养。”杨敬伟说,狮尾要求很高,要马力足、反应灵活,还得爆发力强。练尾巴的人不但得负责把控方向,还得顶着前面人和狮头的部分重量。要是没点儿底子,蹿出去没劲儿,太狮也就舞不起来了。

  杨敬伟学艺之初可没少吃苦,几套基础步伐就学了半年多。“走起来得跟狮子走道一样,头部得摆动,全身还得颤颤巍巍的才对。刚学的时候经常顾头顾不了脚。”杨敬伟说,每当师父看到他的动作有误,都会用手脚直接纠正,增加肌肉记忆。“我师父练过通背拳,那手劲儿……”说起当年学艺的经历,杨敬伟笑称至今还有些“后怕”。学会基础步伐后,杨敬伟开始在高70厘米、宽50厘米、长3米的低条案上练习各种花样:扣“头”、披“囊”、登高,杨敬伟感觉这半年多“白学”了,竟然一步也不敢迈:“高度变了要重新找平衡,而且我只能从狮嘴的缝隙看到前面一点儿空间,心里一下就打鼓了。”

  杨敬伟说,将近一年时间,他几乎除了上班就是在练习太狮,也曾想要放弃。经过3年的锤炼,杨敬伟和搭档成为了太狮队中的台柱子。无论低条案、高条案还是最难的方桌,全能应付自如,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师父的眼光。

  传承

  “能练、想学,我就教”

  时光荏苒,当年的小伙变成了如今的花甲老人。30多年的“太狮”生涯让杨敬伟的腰部和腿部“攒”下了不同程度的劳损。

  从台前转向幕后,杨敬伟开始越来越多地思考“传承”问题。他发现,想要让更多年轻人喜欢“白纸坊太狮”并不容易。“现在的90后、00后们娱乐方式太多了,同时年轻人很少有人愿意去吃这份苦。它不挣钱,就算练成高手了也没有什么经济回报。另外如果没有点儿武术底子,身体条件不好,学起来非常慢,很难学会。”

  如今,杨敬伟队伍中最小的主力队员都已经年过30岁,能够上场盯演出的演员总数为22人,无法保证每人都有替补。随着公益演出场次增多,人员的缺口愈加明显。“每年都尝试招人,也不要求有武术底子,可四五年来能留在队里的也就两三个人,比例太低了。”杨敬伟说,两年多以前,他借着非遗进校园、进军营的机会来到了北京少林武校和武警总队某支队,选拔了十几名武校学生和武警战士。经过训练,他们已经成为了太狮队的“兼职”队员。“这十几位年轻人解决了大问题,我现在下决心要走进更多的学校和单位,把选人面扩大。只要能练、想学,我就教。”杨敬伟坦言,希望利用一到两年时间,把“太狮”队的演员人数扩充到40人。

  除了日常演出外,杨敬伟还先后牵头编排了京剧《太狮传奇》、话剧《白纸坊太狮》,整理了一本名为《白纸坊太狮》的图书。今年4月份,杨敬伟拿出自己积攒多年的全部非遗补贴,成立了薪火太狮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虽然已经60多岁了,但我感觉自己还年轻,干劲很足。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带领着大伙一往无前地走下去,让白纸坊太狮在京华大地再放光辉。”杨敬伟说。本报记者 张骜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朱晶晶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最美职工

  • 热点人物

    中国农大扎根曲周 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

  • 热点人物

    张富清:英雄无言 坚守初心

  • 热点人物

    劳动者之歌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深圳“神奇小子”何忆义:经历三次截肢手术也不放弃足球梦

    深圳有一位被称为“神奇小子”的励志青年。他从小接触足球,球技出众,梦想成为一名职业足球运动员。12岁那年,他被确诊患有恶性骨肉瘤,经历截肢手术后失去左腿。面对重大打击,他不仅没有放弃足球梦,还想尽办法拄着拐杖踢球,用坏几十副拐杖后,他终于成功重返球场……

  • 美貌、智慧与力量兼具:那些和龙舟结缘的女孩们

    “谁啊?哦,林洁啊,最美鼓手。“旁边男同事好奇的拿过手机看了看,又淡淡的回应。常年从事龙舟比赛服务工作的他,早已见怪不怪。在龙舟圈,林洁早就成了小有名气的“美女鼓手”,而在龙舟比赛中出现美女选手,也甚至已经并不稀奇了。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南昌县25岁男儿自主创业摘穷帽

    年迈的爷爷、患病的母亲、一双年幼的儿女……面对生活的艰辛,南昌县武阳镇朱坊村村民朱阳没有向命运屈服,通过自主创业,年仅25岁的他成功摘下“贫困户”帽子,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 杨卫丰:“创业,就是为了回报社会”

    “创业,就是为了回报社会。”浙江省余姚市汇丰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卫丰自1997年创业以来,在办好企业、关爱员工的同时,积极承担起社会责任,用善行义举回报家乡和社会。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