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为近百位孤寡老人养老送终-资讯 · 快评-中工网

人物

资讯 · 快评

她为近百位孤寡老人养老送终

2019-04-01 08:06:18

  每年清明节前,戴素萍都会和儿子到位于高邮市城北开发区的东墩公墓,去祭扫那些无儿无女,或智障残疾,最终只能在江苏省高邮市湖滨老年公寓度过余生的老人们。

  56岁的戴素萍是老年公寓的创办者,21年来,她先后收住过数百位老人。不管有钱没钱,只要送来,戴素萍一概接纳。如今,她亲手送走的孤寡老人,已近百位。

  有些老人希望离世后仍能离老年公寓近一些,遵其遗嘱,戴素萍把他们安葬在老年公寓西面的高邮湖堤坝上。

  20多人去世后无人认领,也没有特别遗嘱,戴素萍就将他们安葬在公墓,墓碑上的落款,均为“高邮市湖滨老年公寓”。

  1号民营老年社区服务证

  早在1998年,戴素萍就在高邮创办了江苏省首家民营老年公寓,她的民营老年社区服务证号,是“苏00001”。

  戴素萍原来是高邮燃料公司的职工,下岗后一度靠做面粉生意赚了些钱。1997年父亲病重,她联系自己的8个哥哥和1个姐姐,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前来照顾。

  一直待在父亲身边的戴素萍,只身照顾病重的父亲。

  “那天晚上6点多,父亲快不行了。当时交通工具不发达,我只能骑着三轮车送父亲到医院抢救。我一个人背着他到医院四楼做CT,做完又从楼上背下来。电梯坏掉了,就走楼梯,我浑身都是汗……”想起父亲临终前的样子,戴素萍依然心酸,而那时她的能力,是那么渺小。

  父亲去世时哥哥姐姐的冷漠,对戴素萍的打击非常大。她几乎沉寂了一年多时间,以前的生意全部荒废了。期间,父亲一位老朋友临终前,同样没有子女来看望,还是她替父亲朋友的子女“披麻戴孝”。

  “受到这些事的触动,我萌发了创办养老院的想法。”戴素萍说。

  高邮市湖滨老年公寓,是在原湖滨乡闲置的敬老院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戴素萍为此一次性投入30多万元。仅靠以前的积累,显然不够,她坚持到高邮湖摸鱼捞虾,给别人送面粉,顺带捡垃圾,最终凑足了这笔钱。

  3年送来53人

  创办老年公寓在21年前绝对是“新鲜事物”,戴素萍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根深蒂固的“养儿防老”观念——如果把老人送老年公寓,子女会被说成“不孝”;老人如果自己去,也会觉得很没面子。

  2000年,湖滨乡、武安乡与高邮镇合并,并没有给老年公寓带来“人气”,冷冷清清的状况,一直持续到2003年。由于国企改制,很多退休临时工失去了收入来源,再加上子女下岗,日子更是难过。从那时起,各居委会不断将“三无”人员和无家可归的老人送到老年公寓。

  “从2003年到2005年,一共送来53人,都是无儿无女或者没有退休金的老人。”戴素萍的儿子陈金虎说,“我妈跟我说,曾经有居委会用被子将一位老人包起来,直接放在老年公寓门口,居委会的人就走了。

  戴素萍说,这些人的费用,基本上是各家每月支付100元、200元,有的索性一分钱也没有。他们的寿衣、火化费用、骨灰盒等,全部由老年公寓支付。

  53人中,戴素萍对两位老人印象特别深刻。

  1920年出生的李学桂,是一名残疾军人。2005年送来,2007年去世。记者在翻看遗物时发现,老人1943年参加解放军,复员前在华东军区新兵四六团三营十四连任排长,并立过二等功、三等功、四等功各一次。

  入住老年公寓后,老人固执地不愿意领取政府任何补助,因而老年公寓也没法向他收取一分钱。老人的儿子在上海生活困顿,同样无力支付这笔费用。老人去世后,其子内心过意不去,给老年公寓送来一面锦旗,上书“临终关爱,胜似天堂”。

  这是老年公寓至今收到的唯一一面锦旗。因为入住老年公寓的人,基本都是悄无声息地走,无儿无女了无牵挂。

  另一位老人是军医夏雨时。夏雨时和丈夫原来都是国民党少校军衔的军医,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随国民党溃军加入解放军,并参加了抗美援朝,复员后回到高邮。夏雨时的丈夫去世后,居委会将她送到老年公寓。

  与记者翻看夏雨时和丈夫风华正茂的戎装照片,戴素萍依然感慨万千。“2006年1月20日夏雨时去世时,我给她买了最好的寿衣、最好的骨灰盒,尽量让她体面一点。”

  自救自存

  资金,是老年公寓面临的最大难题。戴素萍只能在公寓的闲置空地上栽种瓜果蔬菜,饲养家禽家畜,用以支撑公寓的日常。她还利用早晚时间外出捡柴火、捡垃圾,补贴公寓开支。

  “但是,除了让老人们有一日三餐,我们还需要一些有能力的护工。公寓的日常维护,水电空调,每一项都是必不可少的开支。我们的种种努力,还是无法改善公寓的现状。”戴素萍说,她耗尽积蓄,到最后,连准备留给儿子结婚的婚房也卖了。

  “这20多年来,我没有属于自己的私人房产,更别提积蓄了。”戴素萍说,自创办老年公寓以来,她吃住几乎全部和老人们在一起,没有在自己的小家里过一个团圆年。“每天我都要巡夜两三次,就怕老人出意外。”

  老年公寓收住的老人,99%都是智障或生活不能自理者。由于身体原因,他们很难护理,需要人常年24小时陪护。戴素萍想着法子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努力增加护理人员加强看护。

  最没人替代的活,就是给老人送终。老人去世后,其他老人害怕,护工也害怕,没人帮忙打理,大多由戴素萍帮死去的老人穿衣打扮,独自一人抱着尸体回到自己房间,放在床上。“我看着他们,每次都会想到很多东西,每次就这样守到天明。”

  就这样,戴素萍21年来,持续送走了近百位老人。她给他们穿上寿衣,送到殡仪馆火化,然后捧着他们的骨灰盒回到护理院,再行安葬仪式。

  老年公寓的春天

  2005年,国家出台针对孤寡老人、三无人员的集中供养政策,老年公寓终于盼来了一缕阳光——各居委会陆续送来的53人中,有8人被纳入三无人员,从此有了每月280元、380元的两个不同标准的补助,由财政支出,一直持续到2015年这些人全部去世。

  2005年之后,高邮镇民政科陆续送来的老人,均按照集中供养政策,由财政提供补贴。尽管财政补贴还不足以满足老人在老年公寓的花费,戴素萍的经营总算有了些许改观。

  “最近几年,我们的日子才算好过起来。”戴素萍说,从2016年起,政府对集中供养老人的财政补贴,提升到每人每月2100元至2600元。“我不需要再贴钱了。但老年公寓的房子和设备都旧了,需要提升改造。”

  正如戴素萍所言,当地消防安全部门在检查时发现,湖滨老年公寓的安全和消防设施均不达标,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戴素萍也收到了整改通知书。

  “我们很钦佩戴素萍多年来投身养老事业的情怀,但肯定要规范对老年公寓的管理。”  高邮镇分管民政的副镇长周德全说,高邮市老龄化程度已经高达26%,市里和镇里一直研究打造养老产业应对老年化,并准备在高邮的东部新城兴建康养结合的养老中心,同时对湖滨老年公寓进行升级改造。

  “我们正在制定改造湖滨老年公寓的方案,这是镇里2019年的重要事项之一。”周德全表示,对湖滨老年公寓的升级改造费用,将全部由财政支出。“我们的目标是,老年公寓能把老人服务好,社会能认可政府的努力,同时,养老机构有一定的盈利。三方都得益,这个事情就圆满了。”

  本报记者朱旭东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编辑:姚怡梦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时代楷模

  • 热点人物

    2018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活动

  • 热点人物

    专家型工人李斌:站着是柱,横着是梁

  • 热点人物

    2018年度十佳“科苑名匠”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林永健:为“预备开始”而生

    林永健听见“预备开始”,就像战士听见冲锋号,立刻兴奋起来,仿佛“被一双无形的大手推着”,瞬间变成了戏中人。于是,你就会看见朱一刀、刘魁胜、王贵、大庄、马文、王土地、谭忠恕、天津大姐等人纷纷向你走来。

  • 全国冠军赛:孙杨获男子800米自由泳冠军

    3月27日,在青岛举行的2019年全国游泳冠军赛暨世锦赛选拔赛男子800米自由泳决赛中,浙江队选手孙杨以7分48秒03的成绩获得冠军。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甘肃金昌退役军人创业10余载:敢闯敢干 帮更多战友

    张希平自2003年退役后,放弃了在事业单位的稳定工作,毅然从父亲手中接管一家效益不好的加油站。接手后,他“瞄准”成品油市场的发展前景,立即对加油站进行改造升级。13年的军旅生涯对张希平影响很大,“有了在部队的磨练,以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坚持,总能挺过去”。

  • 闫小兵:找回儿时哈密瓜的味道

    闫小兵从小在哈密瓜的主产区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三塘湖镇长大,上世纪90年代起父辈开始大面积种植哈密瓜,三塘湖瓜甚至得过“哈密瓜王”的头衔。可如今,闫小兵每次回乡都发现,自己再也找不到儿时的哈密瓜味道。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