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巴特尔:从“将门之子”到“草原之子”-资讯 · 快评-中工网

人物

资讯 · 快评

廷·巴特尔:从“将门之子”到“草原之子”

2019-03-10 13:43:53

  面庞黑红,眯眼微笑,身材壮实……见到全国政协委员廷·巴特尔时,他正给媒体记者展示手机里的照片。只见近年的草原天蓝水碧、牧草过膝;而多年前的草原植被稀疏,沙尘弥漫。

  “是不是变化很大?”他自豪地说。

  廷·巴特尔,蒙古族,父亲廷懋是新中国授予的内蒙古最早的4名少将之一。

  1974年,19岁的他作为下乡插队知青,来到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当了牧民。学打草、放羊、种树、开拖拉机,这一待,就是四十多年。

  上世纪80年代,位于浑善达克沙地西北边缘的萨如拉图雅嘎查,牧民大量增加牲畜头数,草场放牧过度,草原退化加速。不少人为了躲避沙地举家迁徙。

  “得赶快想办法,不然人就没法生存了。”廷·巴特尔狠心卖掉了自家的60只羊,妻子流着泪,跟着他买回铁丝网,圈起300多亩草场封养育草。

  善待自然,大自然就会给你应有的馈赠。第二年他收获了9马车草,相当于其他牧民1000亩草场的打草量。于是,牧民们纷纷效仿他开始围封草场、划区轮牧。

  草一点点长起来,沙也一点点退去。廷·巴特尔又带领牧民“以牛换羊”,搞鲜奶和风干肉加工、民俗旅游、生态养鱼……“现在我们已经成了远近有名的‘生态村’,牧民平均纯收入起码是10万元,多的能到四五十万元。”廷·巴特尔说。

  “人的幸福感、获得感,并不在于当多大的官、出多大的名,而在于你的心态和价值追求。”廷·巴特尔坦言,“从来到草原的那一天起,就爱上了草原。我所做的只是顺应自然,是草原给了我们富足生活,牧民就是草原的儿子。”

  当年下乡的60多位知青,除了廷·巴特尔,全都离开了。家族的亲人,也都在北京、呼和浩特等城市。这些年来,廷·巴特尔多次放弃了回城的机会,始终扎根草原,不曾离开。

  “我就想实实在在为草原、为牧民做些事情。”面对“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诸多荣誉,廷·巴特尔说,自己最在意、最舒服的身份就是牧民。

  他饶有兴致地给记者展示了在自家牧场里拍摄的各种野生动植物。“过去每年都有几十只天鹅来这里,但这两年越来越少,尤其今年,只来了几只。不过这是好事。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加强,河湖治理得越来越好,不光牧民深有感受,天鹅也都感觉到了变化,都飞去大湖泊,不来我家的小河沟了。”廷·巴特尔笑着说。

  (新华社北京3月9日电 记者姜琳 黄小希)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编辑:孙仕奇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时代楷模

  • 热点人物

    2018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活动

  • 热点人物

    专家型工人李斌:站着是柱,横着是梁

  • 热点人物

    2018年度十佳“科苑名匠”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打造世界认可的中国文化符号

    “代表通道”这种新的履职形式,是对会议形式很好的创新,表明我们国家更加自信。通过开放更多的窗口,让人民代表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对代表履职也是很好的监督。

  • “80后”张凌云创业记:“活出职业农民的新样子!”

    利落的短发,干净的妆容,高跟的短靴。无论如何你也不会将她同一位经管着4000多头猪的“猪倌”联系到一起。2011年,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陈村镇槐北村的张凌云,24岁大学毕业后决定回乡养猪。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