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良镛:广厦万间,只为人居谋-资讯 · 快评-中工网

人物

资讯 · 快评

吴良镛:广厦万间,只为人居谋

本报记者 邓晖
2019-02-08 10:14:49

  吴良镛近照 本报记者 邓晖摄/光明图片

  【新春访名家】

  开会、调研,为京津冀地区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建言献策,甚至还在为中国建筑发展做一部“大部头”的口述历史……年高未曾忘忧国,一张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先生的工作表,让记者愈发感佩于他旺盛的学术精力和深邃的爱国情怀。

  1月22日,北京,记者一行前往拜访吴良镛先生。刚迈入客厅,抬眼望去,层叠的手稿、清雅的水墨、传神的雕塑,还有角落里青翠的藤萝花木,景致错落中,勾勒出主人眼中对人居环境的理解——“各种艺术的美的集成,一种综合的、流动的美感”。

  走廊尽头,满头银发,两弯白眉,圆圆的脸上洋溢着盈盈笑意,97岁的吴良镛先生招呼大家坐下后方肯落座。温润敦厚,一派传统文人的端方仪态。

  望百人生,与建筑、人居打了一辈子交道——他是新中国建筑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是我国建筑与城市规划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是活跃在国际舞台的世界著名建筑与城市理论家。可与所有这些头衔相比,先生更看重的,是自己对人居理想始终如一的坚守:“我毕生追求的就是要让全社会有良好的与自然相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

  广厦万间,只为人居谋。理想的萌发,源自他颠沛流离的早年经历。吴良镛少时求学时,中国大地战火连连,苦难深重。读书间“跑警报”更是常有的事,“一时间地动山摇,瓦砾、碎石、灰土不断在身边落下来,大街小巷狼藉一片……”痛苦的流亡经历,让吴良镛怀着“从事建筑行业、立志修整城乡”的抱负走进了中央大学建筑系。1945年10月,吴良镛受建筑学家梁思成之邀,协助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并在梁思成推荐下于1948年赴美国匡溪艺术学院学习建筑与城市设计。直到两年后,一封由林徽因口授、后又加写的“百废待兴”的亲笔信将他召唤回国,投入清华大学建筑系发展和新中国的城市建设中。

  “跟随梁思成先生筹办清华建筑系,是我一生最重要的转折点。”谈及恩师,吴良镛言谈中闪烁着无尽的怀念和感激。与公共建筑相比,民居始终是他的关切所在。这与梁、林二人的影响密不可分。“1945年林徽因即著文论战后住宅,1947年梁思成提出‘住者有其房’是人民群众普遍的渴望。”吴良镛回忆。这也成为他一生始终坚守的研究方向和准绳:“民惟邦本,普通人的居住问题是建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一个真正的建筑大师,不是看他是否设计出了像埃菲尔铁塔一样流传百世的经典建筑,而是看他是否能让自己国家的老百姓居有定所。”

  北京,南锣鼓巷中段往东一拐,是一条名叫“菊儿”的胡同。这里一水儿的2层、3层小楼,白墙黛瓦,一进套一进的小院子,既维持了原有的“胡同-院落”体系,同时兼收了单元楼和四合院的特点,保障了居民对现代生活的需要。这一旧城改造项目不仅为吴良镛捧得了联合国“世界人居奖”,更推动了从“大拆大建”到“有机更新”的政策转变,成为他建筑理念的最佳代表。直到现在,还经常有城市管理者找上门来,征求他对城市规划的观点和建议。

  建筑事业是吴良镛的毕生追求,也为他赢得了荣誉无数: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中国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美国建筑师协会称他为“新中国建筑与城市规划的先行者和杰出的建筑教育家”,坊间有说法“凡是到过北京的人,都亲身品读过吴良镛”,建筑学家贝聿铭说“不管你到哪个国家,说起中国的建筑,大家都会说起吴良镛”。但提及这些,先生却总是摆摆手,丝毫不以为意。

  就在前不久召开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吴良镛被评为“改革先锋”,并获得“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称号。可他一直说自己受之有愧:“最初其实没有想到会评上,包括后来在人民大会堂获授奖章,确实都是没有想到的荣誉。”

  两年前,吴良镛结束了自己在清华大学长达70年的教学生涯,但却丝毫没有停下工作的脚步。前不久,他还参加了一个建筑领域的远程会议、并参与了讨论,手头还有好几篇文章在写。目前,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中国建筑发展的口述历史整理上,这项工作庞大艰巨,预计今年年底能初步完成。为此,他的助手经常一周要来家中两三次甚至更多,每次一工作就是好几个小时。

  探访中,说起自己正在从事的工作,先生谈兴甚浓,直到护理他的阿姨送来一杯水,才略带歉意地喝了几口。“先生总是这样,说起工作就停不住话头,今天早起到现在还没喝过水呢。”阿姨有些嗔怪。

  捧着水杯,眯着眼笑,吴良镛向记者讲起梁思成的故事:“梁先生脊椎有问题,不能打弯,但他每天仍坚持工作很长时间,经常用一个瓶子抵住下巴,在桌上画设计图。有一次,拔了牙,连头都不能直着,只好歪着画。”言语间,感慨无限。

  对于吴良镛而言,同样的爱国热情和治学精神砥砺着他,即便是已近期颐之年,依然前行步伐不止。近年来,他呼吁,在城市和建筑中要有文化自觉,“全球化进程中,在学习吸取先进的科学技术,创造全球优秀文化的同时,对本土文化更要有一种文化自觉的意识,文化自尊的态度,文化自强的精神”。他还建议,要建立“广义的京津冀”的思想,实现“包容式”“融合式”的发展,让每个地区都感到“有他自己”……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拙将迈年豪情未已!”在前不久写给光明日报的文章中,吴良镛以此与学人共勉。而今,这位望百老人告诉记者,他眼下依然未曾懈怠,他期许着,能让自己以一种积极的精神面貌面向未来,促使自己力所能及地不断探索广阔的学术新天地,弘扬创新精神,为民族复兴做些实事。

  (本报记者 邓晖)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王砚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时代楷模

  • 热点人物

    2018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活动

  • 热点人物

    张玉滚:教书育人十七载 把山路走成通天大...

  • 热点人物

    以匠心守初心 铸就匠人精神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他用四年拍了一部电影 记录老去的父母、故乡的日常

    “团聚的时光是短暂的,对父母的每一次记录,都有意义。”几天前,陆庆屹回家的视频被剪辑成了一段两分多钟的短片放到网上,结尾就写着这句话。这是在影片《四个春天》之外的一次“回家”。

  • 张琳芃:为国出战始终是一种荣誉

    亚洲杯足球赛八分之一决赛,张琳芃在对阵泰国的比赛中领到了一张黄牌。这意味着,如果中国队晋级,他将因为累计两张黄牌而缺席关键的四分之一决赛。当终场哨响,国足逆转战胜泰国队之后,张琳芃和队友们一样激动,但又流露出一丝懊恼。在球队最需要他的时候,却只能在看台上寄望于队友们拼尽全力打好比赛。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汉能李河君:汉能移动能源2018业绩增长三倍

    日前,网络流出了一份今年1月26日汉能创始人、汉能移动能源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河君在“汉能全球年会暨科技创新大会“上发表的题为“天地同力 万物发电“的主旨演讲稿,总结了汉能的十大亮点,信息量很大,其中最大的亮点是汉能2018年交出的华丽成绩单:销售收入同比增长约3倍,累计专利数已超过10100件,主要技术路线的芯片转换率保持和打破世界纪录,应用产品研发取得重大突破,五大类产品发布、上市并开始量产,汉能品牌价值近千亿元。

  • 创业父子兵:农业天地必将大有可为

    大寒过后,正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当记者驱车100多公里来到山东青岛平度市云山镇西沟润禾农业综合开发公司的时候,这里的400亩樱桃大棚正枝芽萌动、春意盎然;3800多平方米的温室采摘园里,火龙果、柠檬、香蕉等北方少见的水果长势喜人。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