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华:尺八应是魏晋长笛的延续与发展-资讯 · 快评-中工网

人物

资讯 · 快评

陈大华:尺八应是魏晋长笛的延续与发展

2018-10-16 10:56:40

  封面新闻记者:

  尺八这件乐器,可能相对于古琴、萧等传统乐器的大众认知度较低?

  陈大华:

  现在看到的关于尺八和簫的记叙,大多是后来补记的。传说的成分多一些。《通典·乐器》引《世本》:“箫,舜所造。其形参差象凤翼,十管,长二尺。”周代,曾将中国古代乐器分为“八音”,它们是: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乐器,其中“竹”就是指箫和篪。战国初期的曾侯乙墓出土了箫,古代乐器“箫”这个实物,我们才亲眼所见。因此提起“丝竹”,人们就会想起箫。

  唐代以前,所有吹管乐器,不管是横吹还是竖吹的,都统称“笛”。宋代称“箫管”。元代才把排箫、箫、横吹笛区分开来。

  “尺八”这个名字,最早是在唐代出现的。但是不能说唐代才有尺八。在唐以前,尺八与箫都是民间的一种俗乐,一直在民间流传。据说,汉代成都周边地区,民间吹奏尺八十分盛行。可惜一直没有出土的实物来印证。尺八应该是魏晋长笛的延续与发展。随着竖吹管乐器的演变、完善,到了唐代进入宫廷成为雅乐,载入史记,才引起世人的关注。尺八作为宫廷雅乐,在唐代是最辉煌的时代。

  封面新闻记者:

  您能介绍一下这件乐器的来源历史吗?

  陈大华:

  对尺八的源流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尺八和箫与骨笛有血缘关系。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两次重大考古发现。一是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一批骨笛,最早距今有9000年左右,多为7孔,也有3孔5孔的。二是在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了一批骨哨,多为3孔,也有1孔和2孔的。距今约7000年。箫和尺八都是吹管乐器,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完善定型,它们的祖型都应该是9000年前的骨笛。这个结论是可信的。

  封面新闻记者:

  尺八为何会在中国失传?

  陈大华:

  关于尺八失传的原因,现在普遍的说法是学习的难度太大。日本“明暗流”的传人冢本松韵也说,因为学习尺八太难是在中国失传的原因。我个人认为,尺八失传的原因,是南宋之后,文化的差异,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的。这需要进一步论证。有次,我与法国人类学博士涟漪(中文名)讨论尺八在中国失传的原因时,她问我,先有箫,还是先有尺八。我说,根据现有的文献和出土实物,应该是先有箫,后有尺八。她说,根据“功能主义”的理论,尺八的失传不应该是因为学习难度的原因。我理解她说的意思,就是说如果是学习难度问题,作为同是竖吹管乐器的尺八,就不会后出现又消失。我认同这个观点。

  封面新闻记者:

  这件乐器的特点是什么?相对于萧、笛,它的音色有什么不同?

  陈大华:

  尺八与箫,在外形的明显差异是吹口。尺八的吹口是外切,呈半月形。箫,分屏箫和洞箫,屏箫在吹口端是盖帽的,洞箫是“中通无底”。吹口都是在管口内挖削成U或V形。箫声沉郁,尺八沧桑,笛声高亢。不同的乐器,有不同的曲目,这些都源于不同的心境。(封面新闻记者李雨心)

来源:华西都市报
编辑:石熙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张玉滚:教书育人十七载 把山路走成通天大...

  • 热点人物

    中国职工讲故事之三十九·塞罕坝姑娘讲述女...

  • 热点人物

    以匠心守初心 铸就匠人精神

  • 热点人物

    劳动者之歌:奋斗·2018劳动者风采录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朱一龙:“一夜爆红”背后不过是天道酬勤

    今年夏天,《镇魂》让朱一龙走进了大众视野,成了很多观众口中的“居老师”,微博粉丝数从400万暴涨到1000万,广告、综艺邀约不断。30岁的他实属大器晚成。“一夜爆红”之后,他关心的事情仍然只有一件——“把戏演好,我是个演员。”

  • 四川“太极女神”陈骊珠获授金钥匙

    日前,第十四届中国邯郸国际太极拳运动大会落幕。来自美国、英国等27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北京、上海等30个省份的逾1200名运动员参赛。在此次运动大会上,四川的“太极女神”陈骊珠被授予了代表太极拳最佳贡献和最高成就荣誉的金钥匙。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香港实业家胡应湘:“小齿轮”帮“大齿轮”转得更快

    港珠澳大桥即将正式全线通车,而建设这一跨海大桥的梦想早在35年前就生根在一个香港人心里,他就是香港著名实业家胡应湘。早在1983年,胡应湘首次公开提出港珠澳大桥具体的修建设想和计划,他的前瞻和远见终于即将成为现实。

  • 共享集团董事长彭凡:做产品 差个头发丝都不行

    在共享集团铸造3D打印成形工厂的展示区里,摆放着一件件造型各异的砂芯(铸造生产中用于制造型芯的材料),令人忍不住驻足观看。这些大型铸件、小型工艺品,全都是用铸造3D打印机打印出来的。它们有的被用在国家重点项目中,有的已走出国门……然而,它们背后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