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识青年下乡:沉入真实的乡土中国-资讯 · 快评-中工网

人物

资讯 · 快评

新知识青年下乡:沉入真实的乡土中国

2018-06-11 16:04:53

  遇见真实的乡土中国

  为什么到乡村来?写论文,完成课题,“为乡村做些什么”……缘由不一而足,但总绕不过那份对真实乡村的好奇和探究。

  刚开始,白洪谭对到乡村去是有些“拒绝”的。

  从农村到省城再到首都北京,读博期间又去加拿大访学……在白洪谭看来,自己的求学生涯是一个逐渐远离乡村的过程。如今再回到村里去,这让他有些纠结。但在和老师的沟通中,他渐渐意识到自己所学的很多知识来自西方经验,而非本土实践。他所说的老师便是华人学者赵月枝教授,曾带队回到家乡调查缙云烧饼产业,又被称为“烧饼教授”。

  在老师的启发下,白洪谭决定,通过实践与老师的实践进行对话,而不是从文本到文本封闭在象牙塔里,“要让学术根植于本土和实践,不要那么空洞”。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更为关注,乡村振兴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与乡村相关的课题、研究也随之更为迫切,然而真正了解乡村的知识分子未必很多。

  地图上密密麻麻的乡村,众星拱月般散落在城市周边,二者的距离看似很近。但如沙垚说,当代中国不同生产方式的主体,体力工人、技术工人和白领雇员、知识分子之间的关系日益分离,一种彼此拒绝的社会阶层关系正逐渐形成。

  在国内,也能看到类似的身影,带着成果、评估、职称的锁链,高蹈于体面和舒适的状态和精神幻境之中。强调“在场”的知识分子,有时会在乡村“缺席”。

  “我们对农民真的还不够了解,比如我们之前总觉得农民不把钱投到教育上,都是因为他们目光短浅、不理性,但真正去解剖某些家庭,你会发现这就是他们在自己的处境中最理性的选择。”毕洁颖认为,“解剖乡村这一麻雀,向农民学习,或许才能从中窥见真实的乡村和中国。”

  而越是深入乡村之中,张涛越能体会到农民那从泥土中长出的学问,“作为研究生或者博士,如果说我们看到的是头牛,那农民能看到牛的毛发,他们生活在其中,看得透彻。了解他们,才能细察民情”。

  一手学业,一手乡村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很多人也因在调研实践中了解到乡村的情况,进而萌生出“为乡村做点什么”的念头,正如白洪谭所说,看到乡村的真实情况后,你是拍拍屁股就走用它去换论文,还是同时留下来也为他做些什么?这是个问题。

  白洪谭则是一边调研,一边乡建。他把自己看成内嵌于各种乡建力量之中的一种因素,在博士延期的一年时间里,他资助农民去高校参加乡建会议;带领几位失去生计的鸡农办起了合作农场,建起了第一个属于他们的冬暖棚种植有机蔬菜;举办读书会,让农民也成为涉农学术论文和学术成果的评议者;邀请国内外学生到村里和村民交流,希望通过这种传、帮、带的活动给村里孩子一些指导。

  目前,作为核心项目的农场问题依然多多,但让人欣喜的是,有自称“多少年都没摸过书本”的农民开始研究起生态堆肥技术,有的开始研究农业政策和贷款政策……

  而在陕西东大墙村及所属的竹峪镇,来向医学博士淡松松咨询子女学习和教育问题的村民更多了,他所开展进行的竹峪乡村教育实验也渐为更多人关注。在那里,淡松松设立了竹峪乡村教育基金,奖励了品学兼优的学子、重视子女教育的家庭等,还组织了竹峪青年联合志愿者协会,筹建竹峪立心乡村书院和三农公益大讲堂。而立之年的他,计划着在自己退休前捐赠至少120万元的兜底资金,并结合乡友与社会资源,分10期为东大墙村及竹峪镇提供“12+N万元”的教育资金,希望借此塑造当地群众重视文化教育的观念和传统,从而带动发展。

  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还有很多高校师生、科研人员在默默为乡村做着各种各样的努力,在研究乡土人物、自然生态,抑或是文化文物、科技经济等。在那里,有着理想的春枝烂漫,也有着现实的严寒风霜。乡村调研实践不易,有的不得不夜宿荒山古庙,与老鼠同眠,有的被质疑、不被理解,到处碰钉子,当然,走马观花、“到此一游”的人也有。

  在沙垚看来,知识分子到乡村去,不是“下乡”或纡尊降贵而去,而应抱着平等的心态去乡村,和农民打成一片。真要做到这一点,毕洁颖觉得,去乡村不能蜻蜓点水,“像费孝通老先生当时那样长期与农民同吃同住,深入剖析的调研现在比较少见,但我们应该学习,脚踏实地,真正地融入乡村,提供我们的知识、思想、技术支撑等”。

  “乡村建设并不是做慈善,也不能仅仅靠情怀推动,在我们动用外部力量建设乡村时,要尊重农民的主体意识,激发乡村经济和文化的内生力量,让村民把乡村振兴当成自己的事情。”白洪谭认为,进行乡村建设,不仅是“输血”,更要让乡村实现自我“造血”,这是社会上的共识。

  沙垚希望,知识分子能和人民群众在一起,一起书写出一个真实美好的农村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是互动的,互相影响的,在这种化学反应中可能会产出一种新的东西来,“一种新的社会的想象”。(孙庆玲)

1 2 共2页

来源:中青在线
编辑:刘思琦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劳动者之歌:奋斗·2018劳动者风采录

  • 热点人物

    奋斗·最美职工

  • 热点人物

    一生一“事” 匠人匠心

  • 热点人物

    情感与责任铸就工匠精神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返乡创业的东乡族女硕士:“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马娟选择创业并非偶然,在上大学期间她就摸索过。读大一那年,她在学校附近租格子铺做小生意,拿着省下来不多的生活费到批发市场批发饰品,再交由格子铺老板帮忙售卖,每个月都能有一笔收入。这个小生意,马娟做了两年,虽然挣钱不多,但让她对市场有了一定了解。

  • 返乡搞起蜜蜂养殖 一位年轻养蜂人的“甜蜜事业”

    山里娃早当家。16岁的陈泽恩,暑假里揣着100元钱,跑到宁北的一个工业园区打工。到了工地,工头嫌他太年轻,但看了他的两只手,把他留下了。“村里娃长干活,手上都是老茧,人家一看就知道我不怕苦。”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